剛從那個世界回來,看著《你的名字》,日本的八年光陰嘩啦啦地在影院大屏幕前流過。
說心里話,日本對我的影響大到,回國后的自己,有時候自己都接受不了自己。就像今天去影院的路上,我都是嫌棄著這樣的自己的。
我在簡書的前一篇文章6000字浩浩蕩蕩寫了對我很大影響的日本人中的最重要的一位的片段。如果有時間,哪怕是余生,我都希望能更完整得呈現我與他們的故事。我想把我認識的每一個日本人的故事都寫下來。
扯回來,今天和老公去看了《你的名字》。我在電影院就大哭了。倒不是因為什么豆瓣上的什么“相遇”“愛”啊“穿越”之類的關鍵詞。一方面,城叔呈現的畫面感太強烈。讓人覺得這動畫片簡直比紀實片更真實,還那么美。細節(jié)處到主人公用的所有的筆記本、文具,自動販賣機吐出來的咖啡牌子,新宿街頭的廣告牌、都是就是日本最真真切切的生活,一模一樣。感覺回到了我生活過的東京,畫面那么美,又那么真實,故事會呼吸。
但讓我嚎啕大哭的并非愛情的情節(jié),跑來跑去得不得已相見。要知道,日本的電影對于愛情的可惜、哀愁、錯過簡直太多。但《你的名字》真正打動到我的,是它反應出來的最真實的屬于日本社會的折射和每個日本人內心精神的痛楚。
而我也一樣有這個痛點。
便利店進門的聲音,電車擠在門上,打工的餐廳遇到刁蠻的客人卻因為服務至上的日本社會依然道歉賠罪,鄉(xiāng)下的老太太總是和藹樸實,農村的原始感在自然和人心上都被保留得非常純粹。
特別是想說的是彗星劃過,隕石帶來的毀滅,及人類在災難面前的情節(jié)。就是這段讓我感受到了陣痛。
作為一個外國人,影片播放到這里時,我都能想起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情節(jié),也能回想起自己在日本那么多年那么多日日夜夜里各種大大小小的地震。災難來時,廣播播報的聲音,避難場所永遠是學校,政府的判斷和措施尤為關鍵,人民在災民面前的行動……這一切雖然被拍成類似科幻片動畫片,確是最真切的場景、最真切的畫面,最真切的表情浮現出來。
每當這些年有人質疑我對日本的過度好感度時,我都會這樣告訴他。當我還是個孤獨無助的大學生只身他國求學時。地震來了。其他國家的飛機在各大機場讓他們的國家的學生拿著護照免費登機回國,我們的回國機票漲了20倍也一票難求。而在地震發(fā)生的時候,是結識不久的日本人(舜川)將我接到他們家,讓我可以看電視新聞了解情況、與家人報平安。當時的我所在的九州其實沒有影響。但九州的超市物資全部輸送到震災區(qū)、我們的商場、學校晚上關一半的燈來補給能源給災區(qū)。街上的自動販賣機、便利店免費開放,卻沒有人爭搶、沒有人插隊。機場里我沒有見到一個日本人逃跑。而此時隔著太平洋的中國開始了搶鹽活動…
我很幸運,當時并沒有受到大地震的影響。但這場311日本地震給我?guī)淼恼鸷程罅恕_@場他國的國難留下了太深刻的體會。那一次,我沒有回國,因為我絲毫感覺不到危險。在那以后的每一次日本地震中,我也從來沒有害怕過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地震過去了6年的今天,現在的311,整個日本所有人也都會停下手中的工作為大地震默哀,那一天我們公司都要做防震災演習和教育。
我以前也問過我的日本朋友,日本經常地震你怕嗎?當時她的回答讓我覺得好笑,而現在,我是贊成的。她說,“我覺得自己好幸運這地震在日本發(fā)生,否則如果發(fā)生在其他地方,簡直不敢想象?!比缃竦奈?,完全贊同。是啊,也許日本的確不是最安全的地方,但面對災難的精神與應對措施是特別值得尊敬的。
這個痛點相信所有在日本常住過,與日本人深交過的人都能感觸到。時隔6年了,這個民族依然在精神慰藉著那一天。一個作品所帶來的精神撫慰,是可以關懷到很多人的。至少我有感受到。
看到很多《你的名字》觀后感都是情情愛愛,但實際上更深層的東西太多。除了災難的痛點,還有對日本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農村的生態(tài)保護,以及一村一品一情節(jié)的宣傳。這些都不是假大空的,是我這些年走在日本的每一個小地方,都感受得到東西。哪怕是一個小鎮(zhèn),總保留著自己的東西,當地人引以為傲的、用世世代代去守護的,可能是一種手藝、可能是一碗拉面。
就好像看完電影,我馬上就想去岐阜縣轉轉,這應該是眾多效應中的一小種吧。我想這就是導演對他的國家、他的文化的一種大愛吧。
這個電影感覺需要再看一遍才能理順思路。今天也是趁著剛看完的熱乎勁隨便瞎扯幾句。就是剛才被情節(jié)帶回了東京,帶回了日本的農村。我也想牢牢抓住這份共鳴,隨手碼下幾個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