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A股市場行情看好,而且根據往年的情況推算,年后A股大概率會漲。可是今年的情況卻反著來,年前看漲,年后大跌。一些年前入市的小伙伴,年后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本。
明明說好了年后能掙到錢,為什么就賠了呢?
對于理財小白來說,要解決這個疑問,先要弄清楚兩個概念:投資與投機。
什么是投資和投機呢?
在《財務自由之路》中,對投資與投機的理解是這樣的:
投資:
從購買投資產品之日起就開始計算收益,而不是非要賣掉才能體現。
所以銀行的定期產品、貨幣基金等雖然利率低,但是預期收益固定,不會損失。所以這是一種投資行為。
投機:
收益不固定,可能盈利也可能虧本。
比如股票或股票基金,雖然看起來收益高,但是市場波動非常大,如果沒有掌握好買賣的時機,就有可能虧本,而且就算是盈利,也只有在賣掉股票的時候才能拿到錢。所以購買股票其實是一種投機行為。
你看,當你清楚了概念之后,就知道自己的行為到底是有可期收益的投資,還是不一定有收益的投機了,降低預期之后,也就不太會出現“all in”而全軍覆沒了。
在徐遠的投資課上,我又看到了另一種對投資與投機的定義,更生活化一些:
投資:
買入資產是因為看好內在價值,買入并等待升值。
投機:
買入資產不是因為內在價值,而是預期別人會出更高價接受。
投資時因為更看好內在價值,所以并不太在意短期內是否有收益。
比如股神巴菲特,從不跟風口,他選擇持有的股票,都是因為看好產品的內在價值,并長期持有來獲利。
我們在生活中讀書、寫作、運動,也都是因為看好這些事情的長期收益,相信堅持下去,一定會有回報。不會讀了幾本書、寫了幾萬字、跑了幾天步就嚷嚷著,怎么沒看到收益呢?
而且,我們也知道,做這些事情的收益并不一定都是外顯的,比如帶來多少金錢上的收益,而是內在的、不易量化的進步。所以,就不太會因為沒有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放棄。
而投機時往往并不關心這個產品是否有價值,而是關心別人是否也覺得有價值,我買了之后,別人是不是會跟風操作,我在賣出去的時候是否會有人來接盤。
比如說,聽說了某政策一發布,然后看到大家都在追某一行業股票,自己也不懂,不知道這個行業是否存在價值,反正大家都買就跟著買,這樣價格就漲上去了,只要自己賣出去的時候能掙到錢就行。
這就像”擊鼓傳花“,只要在鼓聲停之前把花傳出去就行了,這就是投機。
其實,有時候我們不僅是在投資領域,在其他方面,也都很容易跟風。比如跟風買某種產品,也不管自己是否用得上,別人買自己也買。
再比如跟風報課,看到周圍的人都在報,先不管自己是不是真感興趣和需要,不管這門課是否有價值,大家學就跟著學。
當然如果在股市里跟風操作,能掌握好時間點,能掙到錢,也沒什么問題。可問題是,大多數人在知道了“風向”的時候,這個風頭就快要過去了,一通追漲殺跌的操作之后,變成了被收割的韭菜。
所以,投機本身沒有錯,但是自己要清楚,自己是在投資還是投機,要做好心理準備和資產上的分配。
就算是“韭菜”,也要做一個明明白白的“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