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睡來了!
在寶寶6個星期左右大時,添了一項新習慣:抱睡。怎么哄也不肯自己在小床睡。曾經她睡了一個多月的小床,上面仿佛長滿了荊棘,一碰到就嚎啕大哭。
看到網上一篇文章,是馬伯庸寫的,講自己怎么應付帶小孩的冗長無聊感。他用“中二”法。抱睡時,就想象自己抱的是未來的王子,登臨高山,指點江山,看著懷中熟睡的江山繼承人,驅散抱睡的無聊。
那時,我正在追奶,同時還需要抱睡寶寶。抱睡時,已經累得不行了,真的腦細胞連思想都組織不起來,大腦只能一片空白。那時,肩頸腰臀的疲勞倒是其次,那種長日漫漫的無聊才最折磨人。
產前我看了西爾斯的書。西爾斯主張親密育兒,“把寶寶‘貼’在身上”,“你在哪里,寶寶的家就在哪里。”。產前,這些話讓我覺得美好、向往。抱睡的日子里,我才想起生產前,和朋友蕓蕓一起爬山,蕓蕓對我說:“書上寫的是一回事,現實又是另一回事。”
親愛的,養娃這事,相信我朋友蕓蕓的話。書上說的,大部分都對不上你的現實。
再親密無間的兩個人,也需要有距離和空間,即便是談戀愛,天天膩乎在一起,也會煩的。只是寶寶的吃喝拉撒就已經讓生活夠零碎茍且,居然還需要抱睡。想起從前踩著高跟鞋穿著利索職業裝去工作,都似乎是前塵往事。一切都俱往矣。那時,即便是加班的日子也很美好啊……說多了,言歸正傳。
理論分析
關于為什么需要抱睡,我和娃爸請教了朋友、網絡、書籍,得到的答案以及應對方式有以下幾種:
1).寶寶缺乏安全感。寶寶出生前被羊水包圍了十個月,在狹窄黑暗的子宮里擠著,舒服又有安全感。當被人抱在手里的時候,能夠聽到抱者的心跳聲、感受到人體的溫度,這種環境跟他在子宮里的環境相類似,所以寶寶會感到很有安全感,但一旦脫了手放下床,這種感覺又會消失,于是他又會哭起來。
可以:a)抱20分鐘,等寶寶從淺睡眠轉為深睡眠后(眼睛不動,手腳癱軟,面無表情),彎身隨寶寶一起落到小床,等幾分鐘,寶寶沒動靜,慢慢抽出手,離開。抱20分鐘,還有助于寶寶吃的奶進入胃里,免得剛吃飽就平躺著導致食物返流,燒灼寶寶的食道,和/或 b)放下的時候,容易因為下墜激發寶寶的驚跳反射,所以將寶寶放到床上時,可以先讓屁股著床,穩定一兩分鐘,最后再放下頭部,然后將手撤離。撤離的時候結合輕拍、按手等輔助。
你能從很多文章、書籍中查到這樣的說法。
2). 寶寶哭,就抱起寶寶,輕拍哄慰,如果寶寶不哭了,就放下寶寶。如果寶寶被放下后又哭,繼續抱起寶寶。也就是說:哭,就抱;不哭了,就放下。成百上千次反復,直到寶寶能自己睡。
這在《實用程序育兒法》中有所介紹,各位寶媽也可以參考網上媽媽們的具體實踐方法,結合自己的情況來應用。
3). 把寶寶放小床里,旁邊放好安撫物(玩具,帶有媽媽體香的小物件等),媽媽離開。寶寶會哭,不管。哭一段時間,過去安撫下(輕拍、唱歌、重新放安撫物等),就是不要抱起來。如此反復。直到寶寶能自己睡。
這被稱為控制哭泣法、漸漸遠離法,在許多公號以及知名睡眠書籍中都對此有介紹,在一些國家還有嬰兒睡眠訓練學校,學校里就是教父母采用這種方法來幫助寶寶克服睡眠障礙。
4).缺鈣,會導致寶寶處于精神亢奮狀態,煩躁不安,睡不安穩。除了缺鈣,缺乏維生素D或維生素B1也會引起寶寶睡眠不安穩。
5).過度疲勞,神經緊張,難以入睡。有嗝,脹氣,腸絞痛等。
我家應該不屬于第4-5條。寶寶在6個月大以前,只要是母乳喂養,一般不會缺鈣(在補充維生素D的情況下)。
針對第1條,我們除了按照網上教的行動之外,還采取了以下措施:在寶寶小床周圍塞滿枕頭、小被子,讓她的手、腳、頭在睡覺時都能接觸到東西,模擬子宮里的“安全感”。還用一些稍微重點的東西,比如枕頭,壓著她的胳膊,讓她不會因為神經反射亂動導致自己把自己驚醒。我的同學蓓蓓在孩子小時候這樣幫助孩子睡眠,她說效果不錯。
我們以失敗告終。一次次抱起放下練習,真是讓人筋疲力盡。后來干脆抱著她睡,我還能跟著閉眼歇會。
關于以上第2-3條,我們沒試。寶寶哭得太厲害了,嗓子都啞了,手腳亂蹬,挺嚇人的。我們不想嘗試。
其她媽媽
關于第3條,再多說兩句:有些父母看過一些材料,擔心這樣嘗試會給寶寶帶來一生不可挽回的傷害。在此提供一項信息供爸爸媽媽們參考:美國兒科學會在其刊物上記載有一項實驗,該實驗花費5年跟蹤當初經歷過控制哭泣訓練和漸漸遠離訓練的嬰兒,發現他們長大后和沒經歷睡眠訓練組的孩子,在精神健康、睡眠、社會心理功能、親子關系、壓力調節等方面沒有差異。
另外,我也見到有媽媽提到自己孩子性格強硬,使用控制哭泣法時根本不管用,孩子嚎啕大哭,只能采用更溫和的手段。是這樣的,專家的建議應用時需要看是否適合具體的個體。但不必給孩子貼標簽。我家孩子也不適用第3條,但這不一定是性格強硬,只能說寶寶的睡眠需求不同。
育兒是比較個性化的事情。不適合我家寶寶的方案,可能能應用在你家寶寶身上。
就比如關于第3條,我看到有的媽媽按著《實用程序育兒法》,照做成功,寶寶良好的睡眠大大解放了媽媽;也有的媽媽發現自家寶寶不能應用上面的方法,而作者過于自信的口氣又讓這些媽媽們覺得不舒服;還有的媽媽在應用時,需要結合自家寶寶的具體特點進行改良……你需要根據自己的感覺,尋找最適合的方法,并且堅持下去。
我在剛有寶寶時,最怕說“我感覺",怕遭到家人的反對,那時”專家說“才更有說服力。但隨著育兒時間、經驗的增加,我越來越發覺,媽媽的感覺有時更靈敏、更準確。再遇到和家人意見不一致時,我會更有底氣地說:”我感覺……”。
有時,你的感覺比專家的研究結果,更可靠。
問專家,問公號
在鄭玉巧的《育兒經》里,認為這是父母的問題,說良好的睡眠習慣是需要父母幫助孩子建立的,但并沒有針對這種問題的具體解決方案。
在一個頗有名氣的育兒公眾號里,這樣形容寶寶抱睡:
小寶寶多抱抱可以,但是不能無節制的抱,要慢慢讓寶寶適應在床上入睡……放心吧,如果你不作出改變,你的寶寶也不會做出改變的……新生寶寶很輕,抱著很爽,可是娃長得很快啊,到抱不動的時候再改,習慣已經養成很久,娃兒力氣又大,哭的可就多了。
此外,專家對這一點也有認同:鄭玉巧的《育兒經》里說:孩子當然喜歡媽媽抱著睡,但媽媽從一開始就不應該這樣做。已經這樣做了,現在馬上改正還來得及。
我也看到很多改行做育兒的媽媽們說:從一出生開始,就要讓寶寶睡自己小床,還需要幫助寶寶學習自主入睡能力。具體的幫助辦法可以是漸漸遠離法、控制哭泣法等,這些在《法伯睡眠寶典》和《實用程序育兒法》中都有介紹。
我只能說,寶寶和寶寶的個體差異很大,不可一句話全部適用,各家的具體情況還需要媽媽們自己用心體會。即使適用專家的教導,也需要根據各家情況進行改良。
解脫!
當時除了白天需要抱睡之外,從凌晨三四點到凌晨七點左右也需要抱睡。我抱睡都在客廳的沙發上。一天離不開沙發的感覺,糟透了。正如我同學蓓蓓說的那樣,像被床綁住了。時間長了,不抑郁都難。很感謝我的同學蓓蓓,那時候常聽我傾訴。看到她現在這么自在,一對女兒乖巧可愛,我也有信心了!
這一切的結束,大約在寶寶三個月左右。那一天,我喂完奶,把她放沙發一會兒,再看她時,發現她已經睡著了。我驚喜,就差跪下謝天謝地了。長久以來,第一次自己睡,睡了1.5個小時。
那以后,她就自動開啟了天使寶寶的模式:吃,玩,睡。不用哄,不用抱。你最幸福的時候是什么時候?我最幸福的時候,就是我家小孩自己能睡覺的時候(哭)。
我從網上看過一個媽媽寫的治療寶寶抱睡的過程。她付出極多。我也經歷過她那些過程,很折磨人的。她的寶寶在3個月時,終于不用抱睡了。我想,是不是寶寶發展到那時候,自然就不需要抱睡了,不管她是否進行了糾正工作。
思考
至于寶寶為何到了3個月,突然自己就“痊愈”了,自主入睡,還不用抱,應該和小月齡寶寶的神經發育有關。新生兒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來整合吃奶、睡覺和上廁所等行為,盡力使單個行為協調有序。將行為整合起來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通過各種節律的發展。寶寶有些節律是隨著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逐漸整合而慢慢出現的。而有研究顯示,寶寶到了3個月大時,對內外界各種刺激的反應逐漸規律化。
在這期間,我請教過自己的同事Echo,她的女兒7歲了,她聽說了我的情況,只是平靜地說:“沒什么,我那時也這樣,你注意肩頸,別太累著,會過去的。”也謝謝我的朋友Echo,在這時候總是用親愛的話鼓勵著我。
看來這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經歷。當時也有人批評我不該抱睡,說這樣會慣壞孩子。我當時還不懂孩子這時候慣不壞,但憑著直覺:孩子這時候就是要抱,沒問題的。雖然這種抱睡是一種淺睡眠,并不是理想的睡眠,但畢竟寶寶也得到了休息。
關于睡眠的書
另外,我也列出一些據說很多人從中受益的、引導寶寶睡眠的書籍:
《嬰幼兒睡眠圣經》
《法伯睡眠寶典》
《實用程序育兒法》。
我讀過《嬰幼兒睡眠圣經》,關于《實用程序育兒法》,我讀過別人的心得、綱要。我認為我家寶寶不屬于里面說的大部分情況。剛開始,我對此比較怯懦,覺得“專家”的話,我沒聽從,或者沒辦好,一定是我的錯。后來,隨著寶寶長大,我再回想過去,發覺自己沒錯。
養育孩子更是一種跟隨內心的過程。你覺得可以抱,那就抱。你覺得專家說的不對應你家的情況,就忽視專家的話。畢竟,專家是在實驗室里、固定時段觀察寶寶,你是每天給寶寶喂奶、觀察寶寶睡眠、嗅著寶寶呼吸、聽著寶寶心率的媽媽!
我們可以汲取各方專家的智慧、經驗,綜合判斷。讓專家的話為我們所用,而不是控制我們的養育。
我并不鼓勵你采用我的方法。專家的話不一定適于你的具體情況,我的方法也不一定適合你的寶寶。我寫出我的經驗,是想鼓勵你自己尋找辦法,不要因為專家的話而有壓力。放長遠看,大部分孩子到了3歲都不會再有睡眠問題,你家的也會是。所以,你的困難終究也會過去的。愿你憑著愛心、耐心、智慧,找到最適合你和你家寶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