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一種理想,必須出現在每個形狀、每根線條、每一筆觸之前,這是美學上的一個無可爭辯的且不容置疑的原理。否則,外形可能很正確,筆法也很好,但卻不能被看作是有藝術性的。只有充滿生氣的形式才是藝術的,只有由創造性的精神產生的作品才是藝術的。 ——馬克斯 ? 利伯曼
大象無形,浮生若夢
——石豐的藝術圭旨
文/蔡永升? 圖/石豐
藝術承載文化,表現生活,表現自我,表現生命;直面現實,揭示本象,表現潛意識,展現自我靈魂等,都是藝術自身不斷進化的表現形式和內容構成。
生于塵世,夢幻漣漣;浮生若夢,憑虛糾真;個中真義,誰解其味?如是大觀,盡付夢齡!諸多感慨和探索,呈現在石豐先生的生命鏡像和藝術世界中。特別是他的《浮生若夢》系列及手稿500余幅的規模,以抽象的線條,凝重的色彩,幾何的造型,迷幻的空間,在他多維視覺地交集關照下,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化的內在實質等多重關系,置放于時空之中,以過去、現在、未來的平行交錯和立體概念,使他的藝術表達體現出對人的潛意識地深刻解讀,以及黃土文明和海洋文明地融合與碰撞。同時,也從而營造出一幅幅解構表象、超越現實和常態思維的宏博存在。
在這種存在中,一個個具象的、有血有肉的人與物,轉換為線條的變體和精靈,而這線條,如同鏈接諸世的一把鑰匙,是打開生命之門,窺見靈魂之真的途徑。一個個臉譜式的物像圖解和魔幻幾何主義理念創造所延展的生命內核,是他超越時空和突破生命表征而直達本象的一種展現。
誠然,人類受制于事物表象的魅惑和局限,難以認知生命的多方位存在,當這個空間的一位藝術家在創作之時,另一個空間的藝術家,做著同樣的事情,但所處的時間和位置不同,會有一定的時間偏差。這樣,就對藝術家多維時間的觀感和認知提供了條件。所以,一個有天賦的藝術家,并不完全依據自己的想象力在作畫,也不受具體物像地束縛和控制,而是打開了自己心靈之中的基因密碼,洞見了自己生世的文化本質和積淀,以及自我靈魂昭彰過程中的藝術符碼被激活,從而為己所用。
人間許多無法解釋的現象,就是人類無法對另一個時間、空間之內的物質存在以判斷和認知。佛陀之所以能認知到這一點,就是他的視覺已然超越了時空,看到了大千世界之外的所有顯現,才有了他的般若智慧。而佛家的頓悟、漸悟、開悟之說,道家的致虛極,守靜篤,實則是說只有通過修煉來打通天眼和連接智慧,就可以視見一切所有,從而見微知著,洞察大千世界。
因此,藝術創作的內容和形式,是對藝術家綜合素質和藝術理念及人生價值觀的具體透射,也是自我長期修煉和覺悟的結果。透過石豐的許多作品,可以分明地感受到他對生命本象地深刻認知,有著激活自身光明和基因密碼的故事。否則,他不會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新思維新觀念,去打開藝術的智慧之門,展現藝術的愛與慈悲和深層內涵。
石豐以他奇思妙想和大象無形的感悟力和穿透力,在詮釋著自己內心之中那顆獨具匠心的藝術方式和藝術語境,他以自成體系的《浮生若夢》系列作品,完成了他對人性本質的階段性觀察反思和多維世象的視覺探知與發現。誠然,藝術語言可以超脫詞句而獨立存在,并因此承載不可言說之事,而視覺藝術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對文字表達局限性的解決和延伸,表達那種難以言傳且人性共通的情感和記憶。
一個優秀的藝術家,并不是在為畫而畫,為創作而作,而是潛藏在內心的藝術細胞,被冥冥之中不可感知的記憶密碼所眷顧,成就了他源源不斷的創意文本和藝術脈絡。同時,也是無數個足以沖決他生命征途的精神和靈魂,以及那些不斷疊加而起的藝術符碼。無論是《浮生若夢》系列,《大國DNA》系列、《天體家園》等多個系列中呈現而出的作品氣象和關注題材,歸根到底,皆是他對社會的觀察,文化的理解,生命的感悟和靈魂超越的展現。
藝術的學術價值和職業標志,貴在創新,貴在個性,貴在真實,貴在標新立異,是石豐的獨立特行和與眾不同之處,是上天對他的特別恩賜,也是古今中外藝術大家的共同特征。面對石豐的系列作品和萬幅手稿及大量的藝術隨筆,在震撼之余,我感覺如果費大筆墨逐一去對應他的各個系列,倒不如對他的某一個系列進行深度解析,于是我想到生命,想到靈魂,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他的具有魔幻幾何主義藝術理念和表現特征的《浮生若夢》系列。
因為,在人類走入霧霾深重的迷茫之境,許多語言已無法詮釋這個社會及個體心靈的繁復和差異,更難以顧及生死瞬間才會明白有關死亡的隨機與宿命。因之,浮生若夢,夢若生人,是人生最基本的含義,它包含著生命在廣義的宇宙空間和狹義的生活環境之中,對宇宙觀、人生觀的認知多寡,也是獲取藝術靈感最大的源泉,而對環境生活認知的深入程度,則是藝術是否取得突破的主要因素。
石豐的《浮生若夢》系列,以藝術介入生命,以生命展現藝術,自然蘊藏著他對這個時代人性、生命、靈魂的觀察角度,對這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洞悉和理解。他以藝術的方位路徑和聯想思維,呈現出叩擊人性和直面現實生活及揭示人的生存狀態的藝術提問。
他在《浮生若夢》創作手記中寫到:感受事物表象,洞悉事物本質,理應是人具備的基本智慧。可是,人的實際狀況或思維模式,總是受到諸多因素影響而遮蔽自身的心智和潛能,使人將事物呈現而出的浮華表象,作為事物實質與目的的判斷依據,后果往往事與愿違,或誤入歧途,或麻木自閉,或自得其樂等。大到思維意識,價值觀念,邏輯思辨,小到現實中具體事項的蒙昧利誘,矛盾爭斗,常識認知,都莫不過如此。而人的這種生命境遇,實則反映出人的生存狀態,歷史特征,文化基因,制度模式等局限所在。因此,我試圖用藝術的方法,反思洞悉這種生命的迷局,命運的昭彰,作為個體認知角度和藝術表現形式方面的探索,以便更多地引發讀者的思考、辨析與關切背后的成因,以獲取共同優化進步的力量,也是我創作《浮生若夢》系列作品的初衷和本意所在。
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是幸運的,物質文明和技術進化賦予生活的豐富多彩;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又是不幸的,因為現實的魔幻,價值的混亂,道德的墮落使人性之惡得以任性和放縱。因之,許多重大的變革,及歷史深處眾多的文化記憶或嚴峻現實,也只有在文字與影像的圖解中,不斷地沖涮人的視覺,使我們既看到歷史的虛無,歷史的真相,更看到歷史對現實的鏡檢。而石豐作為當代藝術家,他的作品呈現和體系構建,不光從傳統的釋道色空之中,看到天道的流變,更從廣博的文化范圍,道義擔當及他的人文哲學和畫語體系中,體察到一種足以影響我們的思考和力量。
偉大的藝術家都是主宰自我,翱翔藍天的飛鳥,他們托舉心靈,召喚使命,發光做鹽,擁抱孤獨,堅守信念,飛向遠方。因此,一個藝術家對生命與靈魂感悟的深度及哲學思辨的能力,決定了他們飛躍的高度。同理,對人性地深刻認知和探究,使石豐非常深入地理解到生命和藝術的關聯,萬物一體的關系,也更加自覺地擺脫了觀念模式的局限和地域環境的制約,在心靈無拘無束地飛翔中,他被一種超越時空的藝術感受和記憶,深深地鉗制,他沉浸下去,發現了藝術對自我人格和靈魂的救贖及塑造。所以,只有讀懂一個藝術家豐富的內心世界,才能更好地讀懂他的作品。
抽象藝術在西方往縱深發展的豐富性在繼續演繹著。而抽象之于今日中國,礙于許多國人的感性思維和意向性表達習慣,抽象的東方特色,也成了一種立足于意向性內涵的表達模式。國內的藝術家很難跳出這個文化傳統地長期熏陶,無法從抽象繪畫的精神本質去把握。而石豐的思維模式在其長期地勤于思考和敢于超越地堅持下,構建起一套理性的思維導圖,從而在其藝術創作上得到充分體現,也助其突破身處的語境制約和停滯在時間表達方式上的某種物質形式的展示。《浮生若夢》系列的表現方法,其特點是打破了冷熱抽象之間的隔離,以冷抽象的理性語言構建出熱抽象的主觀感受和畫面結構。
現代畫家對視覺藝術地不斷探索,自畢加索和塞尚以來,使繪畫不再只是繪畫,也成了一種哲學。由此,哲學與藝術的相互依存和融合,成就了現代藝術思想理念的基本特征。它源于對人性和世界本源的自覺意識,哲學也將在這一基礎上重新孕育出新的觀念。而從石豐大量的系列手稿所體現的語言風格,也由此可見他對人性本質屬性的哲學思辨。他的許多作品是在這種學術支撐和獨立自由的狀態下,表達出他對生命的體悟,人性的叩問和社會的觀察。
自由,是藝術和所有學科或行業最可貴的源頭和創造力,沒有自由,就沒有藝術心境的大自在。石豐的《浮生若夢》系列,他以平面的構成,立體的視覺,多維的語境,在一個個臉譜式的畫面上,為讀者創意并解構出一個個多耳多眼的顏容或面具。因之,人的臉部,既是思想的,又是欲望的,既是精神的,又是通靈的,在善惡交加和人性多面多體的過程中,是對自我靈魂地一種圖騰與透析。
一個大有作為的當代藝術家,通過對人性、生命、自然、世界、歷史及政治、文化、經濟的認知,得出了自己的藝術史觀,并發掘出自己獨立特行的藝術方式,從而以自己的藝術圖解社會形形色色的現象,無疑就是一種創造。而這種創造,也就帶有對生命及人性的反思。因之,石豐對生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有著深刻體悟的藝術家,他清晰地認知到生命的不同層面,實際上是一個個若夢的鏡像在不斷地切變中所呈現而出的幻象,它既存在又虛無,包括我們的肉體和我們無從把握的個體命運。因此,孤寂的生命,在不斷地漂移過程中,呈現出夢幻的感覺,而夢幻則是我們意識流動中,對命運或前途無法確定的惆悵,是我們的心靈蒙昧,消解我們靈魂存在的根本,使我們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疊加中,體現出一種理性的智慧和光芒。因此,凡是偉大的藝術家,在靈魂的界面和性情地催發中,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把身心融入一種寬厚悠遠的視野里,以獨立自由的意志和天賦,去努力展現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現代社會的信息流通,人對事物的關注度相對短暫,即使有些感悟,但稍縱即逝,而一個良好的習慣和傳播,是讓人記住的惟一通道。誠然,一個人的天賦可以使人達到一種豐厚的高度,但一個人的勤奮,則可以使人達到最低限度的水準。人只有學會了愛這個世界,愛那些微觀的存在,才會真正懂得愛自己的同類,或者愛自己。石豐無疑是天賦異稟和一個勤勉的人,他持之以恒地以藝術地探索和發現,在向關注他的讀者,不斷地以作品的方式轟炸著人的眼球,向人們傳播著關于人性、生命、靈魂、智慧甚至一個叫做真相的東西。在傳播和分享過程中,他是真誠的,謙虛的,認真的,更是平和的。他不溫不火,以《石豐畫語》刷新著一種思想的深度態度和角度,也在不同藝術風格的實驗中,使人眼前一亮,感到他的探求活力與創造性。石豐先生,是一個藝壇真正的圣徒和跋涉者,他以虔誠的心靈、學者的責任和藝術的使命,譜寫著我們浮生若夢般的共同記憶、集體特征和生命輪回。
他說: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盡管豐富多彩,形態多種多樣,但藝術作為人類思想與文化的一種載體和呈現方式,其所擔當的社會功能與作品的價值觀念相得益彰;有靈魂有信仰的藝術作品,以關注人類的生存狀態和精神實質為目的,其中以作品本身所揭示或隱喻的社會問題為現實切入點,通過與讀者潤物細無聲地對話與交流,形成精神與心靈的彼此關照,傳遞愛與信心,達成對問題的關注和探討,以此獲得理解認同和共識,推動社會文明理性和解,這是一切有道義的藝術作品應有的價值取向和審美特征。
藝術表現語言的轉換與拓展,作為藝術理念的一種提純和再現方式,為藝術創意的無限演繹和可能提供了新的實驗與嘗試,特別是那種鬼斧神工的藝術語境產生的心理感受和預期效果,為讀者創建不同的甚至顛覆性的視覺體驗和延伸思考帶來了新的契機和通道;其次,遠眺在人類社會與文明的大趨勢和大融合的背景下,其所產生的不同程度和不同區域之間的文化共智、精神共振、觀念同頻等社會觀察,去認知人與文化和社會發展態勢的現實和觀念更新給予藝術的時代要求,其實質跨越了人對流行概念下許多從眾媚俗的一種現狀疏離。所以,對于藝術創作者而言,打破不同環境作用于某些藝術本身的局限、異化和自閉的邏輯,使文化形態和學術的多樣性、獨立性、自由性以及由表及里的藝術語言所帶來的文化生機與活力、藝術能量與信仰等行業探索和個體努力,也是那些不滿足于固有固化的藝術理念、價值觀念對人本生命與智慧的多重消解和蒙昧,包括對自我藝術體系落后與觀念凝滯的一種過濾優化和自覺挑戰。
其次,當代技術條件下的藝術創作,為視覺藝術的語言表現提供了無限的可能。無論是各種材質賦予其表達特性的運用,還是在數字化下各類視覺元素的組合與構成,其效率和效果所具有的前瞻性和不可預知性,為藝術創意提供了不斷繁衍的基礎和條件。因此,技術和工具的進化所帶來的一切藝術語言和表現方式的多彩,不但豐富了藝術創作者的觀念需求和多元選擇,而且為讀者和觀眾提供了新的視覺體驗和心理感受。同時,打破或激活了常規和傳統意義上的創作模式和觀念觀點,為藝術創作方法論的開啟也奠定了理論與實踐的基礎,對藝術創作和獨立個性也提供了新的契機和期待。
因此,生活與人性的豐富多彩和多面多體,決定了文化藝術的千姿百態和啟智啟蒙。而人的文化傳承,地域方位,現實情境,精神氣象,文明程度,也呈現出與其相得益彰的基本特征。所以,任何藝術層次和不同空間方向的表現語言和價值判斷及殊途同歸之終極普世目的,都是為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創造力量和美好生活而服務!誠然,藝術的創作和作品呈現,是事物外在形態和內在本質對于自我生命的多種解構和投射,也是個體生命狀態和理解表達基于社會萬象的多重鏡像。
他在《石豐畫語》中繼續談到:我盡力規避描繪萬物一體的浮華和表象,去努力刻畫人與生命背后的本來面目,去揭示人與事物之間的彼此關聯和影響。以探討、優化、解構人性的實質和蒙昧為使命,去激發生命應有的活力、價值和意義。因此,從這個角度認知文化和藝術的思辨與創造,它不但是方法,是態度,是路徑,是智慧,而且,更是有關我們共同的尊嚴、反思和救贖。而文化藝術的使命召喚和價值意義及藝術表現形態和語言的個性化、獨特化、自由化,深刻在人性實質、現實情境、思想厚度和故事哲理;核心在價值觀念、問題揭示、意識解構和直達本象;簡明在由表及里、視覺創意及心靈震撼!
時光荏苒,浮生若夢,藝海無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厚積薄發。思想的厚度和視野的開闊,是一個具有創造活力和大有作為的藝術家的基本素養。歌德有言:只有偉大的人格,才有偉大的風格。只有讀懂畫家的內心世界,才能更好地讀懂他的作品。
石豐作為一個清醒而有責任的藝術家,他對文化藝術的普世價值和本質意義有著深刻地洞察和理解。梳理并縱觀石豐的藝術文脈和思想格局,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設計師出身,從事藝術30多年,且在學生時代即榮獲繪畫大獎的石豐先生以他深厚的繪畫功底和創意創想的跨界智慧及非凡的藝術思維,定會創作出不負時代,不負使命和不斷顛覆自我的藝術力作!
【作者簡介】蔡永升:1969年出生于西安臨潼。美術評論家、作家、策展人。出版有《中國美術備忘錄》《呼吸》《飼虎齋主阮班超》《心香鶴影》等多部美術評論文集。曾主編過《文化中國報》《文化中國雜志》《藝術觀察》等美術類刊物,也經營過《文化中國網》等網絡媒體。現著寫、編輯有20多部美術評論集。評論文章散見于《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改革報》《美術報》《國畫家》《深圳商報》《北京晚報》《黑龍江日報》《陜西日報》等近百種報刊雜志。現有《藝術之城》《博客中國》《今日頭條》等個人網絡賬號載體,表達自己的藝術見解及人文思想。正在修改個人哲學類專著《靈魂之歌·神話與藝術的另類認知》一書。
后記:表述當代人對當代事物的觀察和理解,以及透過表象對生命本質的揭示和反思。《浮生若夢》系列作品是一種嘗試,是我藝術表達和藝術新思維下的一個階段性嘗試與實驗。我衷心地感謝著名評論家蔡永升先生撰文鼓勵,精彩解讀和鞭策。藝無止境,局限難免,繼續努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