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說起來,文化入侵是個概念混淆的詞。蹊蹺之處在于界限的模糊,無法認定什么樣的行為屬于入侵,什么樣的行為歸為文化交流。最早在清朝就有大臣向朝廷提出要守住教育權,然而隨著數次對華侵略戰爭的影響,宗教、教育和行政制度以及背后所蘊含的意識形態層面的文化已經開始攻城略地。
從最初清末的西方文化對華輸出伊始,大部分人對其還是抱有抵觸和恐懼思想的。縱使貴為皇帝,康熙見到火槍的威力之后也大為震驚,以至于直到清末,后代皇帝們也依然遵照先祖的遺訓不大力發展火器。西方文化早期在中國的傳播主要以傳教士開展教會活動、辦教會學校為主,宣揚“神”的力量。然則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深厚儒家文化和在國內發揚光大的佛家文化已經形成了巨大的思維壁壘,主流的思想并未受到很大的沖擊。
第二次大規模的文化入侵發生在90年代末,影視作品播放技術的發展大大縮短了文化傳播的距離,開始有人過洋節、吃西餐、穿西服。雖說在中外文化交匯豐富的上海或是香港這樣的城市,這些早就不是新鮮事。可在內陸混沌閉塞的信息環境之下,也開始有這樣的氛圍,這是聞所未聞的。
要論中西文化差異,那寥寥幾句肯定講不透徹。但要論兩者的根本差異,卻很簡單。中式文化的神在乎一個“無”字。具體說來有很多例證,國畫中的“留白”就是“無”的思想體現,用空白來代替天、代表水;道家講的“無為”,就是虛懷若谷,把自己放在世事之外。反之,西方文化中通常強調“存在”的概念,也就是“有”。強調人的力量,認為人是推動世界進程的一份子,所以科學精神,唯物論,通通由此而來。
仔細分析影視作品,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中式英雄崇尚中年文化,認為年輕人太稚嫩,容易沖動壞事;老年人行將就木,思維僵化;而中年人既有閱歷,又有充足的精力,是中堅也是核心。西方電影創作的原型強調年輕人和老者,他們的邏輯是年輕一代更比老一代要更強,是基因的進化;同時老者作為掌控全局的智者,是指揮若定的司令官和最后的防線。最近上映的《長城》和《金剛狼3》就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作品。
最后從文化的調性來看,中式文化更接近企業文化中的弱勢文化,是用道德、倫理等弱關系進行傳遞的;西方文化則是“狼性”十足的強勢文化,表現為法律、規則這樣的剛性體系。
站在全球的立場上看,文化之間互相侵襲,融合或孤立都是促使文明持續發展的法則。試想如果當年中國的火藥沒有傳入西方,而中土世界也沒有電能和內燃機,那該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作為一個理性的人,對自己民族、國家的文化內核的擁護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打擊自己不認同的文化體系,看不到另一個世界智慧之火的人,就如同井底之蛙一般,看不到遼闊的天空,更看不到大千世界的漫天星辰。可謂固步自封,斯可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