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節課講了信念對人的影響,我對信念也是深有感觸,一并借這個機會梳理一下。
信念其實是指導我們行動的源頭,它決定了我們是不是要開始做,也決定了你能經受多大挫折,從而也決定了你能拿到多少。
我回憶了自己對金錢的信念,基本是正向的,這來自于我母親對金錢的態度。
我們家早期的經濟主要是靠我母親來創造的。說創造是因為:在金錢上,我母親真的做到了“無中生有”。
那時候,我們家很困難,父親還是民辦教師,工資少的可憐,父母剛和爺爺奶奶分開過日子,只分到了有限的可以生活的生產工具,而下面還有我和我哥嗷嗷待哺。
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
可我母親從來沒在“窮”這件事面前抱怨或者哀嘆過,她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有手有腳就不可能餓死!
所以我的印象中,我母親趕集賣過菜,養了很多年的雞,我也不記得我母親因為沒錢而有過任何抱怨,更沒有出現過,在需要錢的當口有消極的情緒。
反而是親戚朋友找我們家借錢的時候更多,姑姑舅舅有什么不湊手的時候都是習慣來我們家開口借點,度過困難的時段。
而無論是父親的親戚還是我母親的親戚,只要力所能及,我母親都是慷慨解囊的,她總是說:誰家還沒有個難的時候呢!
所以我母親和我所有的姑姑多少年一直有著很好的關系,直到現在,我爺爺奶奶都去世了,姑姑也都到了七八十歲的年紀,她們仍然有著很好的來往,有時候我母親還會單獨邀請某個姑姑來我家小住。
其實我覺得,需要錢而沒錢的時候特別能看出一個人對金錢的態度,因為這個時候人心通常容易匱乏,脆弱,從而生出抱怨。
但回想我們家蓋房子還有我外出求學的時候,這兩次應該都是家里需要比較大宗錢財的時候,我母親都從來沒有去指望我父親,或者因為錢不夠而抱怨什么。
都是自己打開放錢的木箱,自己數點一下,看看存折的數字,略微一算看看還需要借多少,然后跟舅舅或者姑姑各借一點。
我母親在這時候的態度是從容的,就連借錢也會考慮到對方能從容拿出的錢的額度,她總是說:你哪個舅舅家有多大能力,拿出多少錢才不會覺得頭沉,哪個姑姑家兒子多,日子過的累,她們家不能借……
也就是說,我母親對待錢的態度永遠是明朗,大度的,在她眼里,一切錢財都是可以通過勞動獲得的。
所以,我對錢的態度也大約如此,無論是年輕的時候做銷售,還是現在在家做全職寶媽,我都從來沒有在錢上匱乏過,而且我覺得身處這樣的年代,更不可能因為金錢的原因而對生活造成什么限制。
現在不能出去工作的狀態下,我也會通過電商平臺拿到我想要的結果。
回想我父親,他倒是一個對錢沒有太多積極概念的人,現在想想,我似乎看不到他對錢是什么態度,他給我更多的記憶是關于做人做事的策略,處理問題的技巧和深度。
他可能不是不需要錢,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精神層面,這點我好像遺傳父親更多。
他總是在我和哥哥的教育中,提一些類似哲學類的問題,比如:你以為這個事這樣做就很好了嗎?他的態度永遠是引領我們走向更高的思考層面,類似于今天的: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其實,小的時候,我是非常反感這種教育的,我覺得我從來沒有抵達過父親預設的答案過,所以難免挫敗,但時至今日,我已經形成了凡事都要再深入想一想的習慣,而這決定了我思維的高度似乎確實比同齡人更高一點,而我也確實因為這一點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收獲更大。
思考的習慣,是父親帶給我的。
想到這里,我有點淚目,因為之前,我真的從來沒有深入思考過這些,父親的教育確實不如母親的溫和,易鏈接,但從收獲的角度,他用提問的方式教給了我思考,這一點應該說更為深遠的影響了我的生活。
目前,對于金錢,我沒有太大的卡點,我對金錢沒有太大的欲望,也愿意遵循逐步積累的規則和態度拿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現在我的階段:就是設定清楚的目標,務實的去做,清醒的積累。
做到這幾點,我要的結果都沒問題,這也是我目前正在歷練的地方。
當然,關于積累,我還從老公身上看到榜樣的力量,他是一個非常善于積累的人,論創造,我覺得我更勝一籌,但他是兢兢業業的能把同一件事情反復做,做到極致的那種人,所以就家庭的發展而言,他比我的貢獻更大。
這也是催生我一定要學會積累的重要原因。因為他讓我看到:哪怕你的優勢再大,如果沒有務實的去做,拿到一個結果的話,一切都只是感受或者空談。
真的非常感謝瑞芹的財富課,我本不是沖著財富而來,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卻通過作業和父母發生了更深的鏈接,更清楚的看到了父母不同的方式分別賦予了我什么。
關于“我從哪里來”這個課題,我的收獲更具體,也更豐富了。
而這些更清晰的看見,也讓我看清了親子關系中男女方式和作用發生的不同,一定程度上也幫我修正了對“強硬”教育的看法。
至少以后,老公用他的方式教育兒子,我會選擇用更積極的態度去配合他,而不是消極對抗。
因為,最直觀的看見便是,我曾經很不喜歡父親的教育方式,但真正對我的生活發生深遠影響的,正是他教會了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