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幾年前一直想買電紙書,終究嫌貴而沒有買,加上這個設備又顯嬌貴,墨水屏要很愛惜使用才行,前幾天給大寶說,給你買臺電紙書吧!她很高興,為了不失信于孩子,立馬買了回來。
在眾多電紙書產品中選擇了墨案,理由是它的開放系統,內置幾大主流閱讀app,當然最重要的是微信讀書,kindle、iReader都太封閉,買了設備當然不想花錢另外買電子書,畢竟閱讀的成本也要計算在內。
最終促使我下決心買電紙書,《哈利波特》有很重要的因素,這套書打折滿減后也得300元左右,我又不習慣于買盜版書,心中估摸著只要孩子看回電紙書的錢,即使設備壞掉,倒也值了,我已經近視,電子產品對眼睛的傷害倒也沒有太在意,畢竟即便不用手機、平板看書,也會有其它消遣。
想象中的沉浸式閱讀終究只在孩子身上得以體現,她每天都會讀好久的《哈利波特》,如果說我對她最滿意的地方,那就是對閱讀的喜愛,二年級時突然發現竟然認識好多字,可以完整地閱讀《讀者》上面的文章,現在閱讀量已經頗為可觀了,回想我如她這般大時,都沒有完整地讀完一部長篇小說,除當時的物質匱乏外,那時候的鑒賞水平,也只能讀下《故事會》、《知音》類的消遣讀物,即便這類雜志,也不是經常有機會接觸到。所以我們這些為人父母者,也得承認后浪的優秀。
這段時間街頭巷尾都在熱議的谷愛凌,天才少女橫空出世,好多人推崇她媽媽的教育理念,當然也有許多清醒者,明白自家孩子與別人成長環境的云泥之別,抖音上有人一針見血:“別人幾代人的努力怎么會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其實對于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從來沒有想過孩子要成為谷愛凌,也無需成為她,每個孩子都是世間的孤品,成功的模式無法復制,能借鑒的只有培養人才的規律,以及讓孩子學習她的自驅力。
谷愛凌的媽媽在談到教育問題的時候,提到這幾個詞語:“不強迫,不逼迫,言傳身教,孩子喜歡的事情就全力支持,不做完人。”尊重孩子形成獨立人格任何時候都是很重要的,只不過作為底層者來說,試錯的成本太高,而精英階層大抵是沒有這方面的顧慮。
許多人都會有當初的理想無法實現的無力感,平庸是大多數人的宿命,難道任由其躺平么?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現在的孩子長大大抵上也不能舒適地躺平。春節期間得知我的一個表侄女當年高考語文竟然考了137分,不由地驚嘆不已,這樣的高分已然是天花板的水平。另外一個表侄女從小在鄉鎮讀書,父母忙于生計,這孩子從小就非常刻苦,讀書也有天分,不到三十歲,已經是留英博士,而且拿的雙學位。我的一個堂侄也是一路學霸,順風順水考取211大學,現在也是事業有成,這些都是普通人努力發光的例子,所以一言以蔽之要勤奮學習啊!
我對孩子閱讀也是有些執念的,那就是當她想讀哪本書時,要做到隨時可讀,這些年來,不間斷買了許多書,但是有好多書,一直都沒有讀,買的時候也是認為必須要買的,但是束之高閣,時常會讓我有一種愧疚感,一直想摒除掉身上的惰性,但是惰性易養成,再談自律談何容易,“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這是我年少時的夢想,但這種對閱讀的癡迷似乎離我漸行漸遠。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當少年蘇東坡寫下這樣的對聯時,他立誓要活到老,學到老,從此,他手不釋卷,朝夕苦讀,終成文藝全才。大家都知道書籍浩如煙海,一個人即使博覽群書,亦只是滄海一粟,讀書本身也不能創造價值,那為什么我們還要強調讀書的重要性呢?正如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認為的:“讀書是大眾反脆弱的方式。”當我們翻閱一本印刷精美的書籍,文字的芳香氤氳縈繞,單純地享受一段美好時光。
我對大寶說,你有信心朝著高考語文135+的目標奮進嗎?她默然不語,當然知道這是異常艱難的事,我外甥初三,整個班語文過100分的寥寥無幾,前幾天有一位老師分享給我一中的三模測試結果,120以上也是屈指可數,但是目標總還是應設定高點的,《論語》里有“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目標當然不必非要達成,盡力而為就行,再者也得打破認知的壁壘,某一科的學神總歸是存在的,焉知不是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