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當炎熱的氣息籠罩而來,長夏漫漫,何以解憂,一場旅行,一次放空,一次遠走,當生活需停下來,我們需要一些聲音,跟著聲音去尋找,去想象,去傾聽這個世界的光影碎片,聽見靈魂的發音,聽到關于內心的獨白。
當你開始想出發,天邊的天,遠方的遠,把身體交給空曠的大地,把時間放大至無垠的邊界,想象風從未知的方向呼嘯而馳穿膛而過,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雙手張開,閉上眼,世界是可以是島嶼、是山脈、是茂林、是銀河,是那些你曾渴望走進的夢境,而此刻,我只能想到一個地方:草原。
穿越曠野的風啊
慢些走
我用沉默告訴你
我醉了酒
飄向遠方的云啊
慢些走
我用奔跑告訴你
我不回頭
烏蘭巴托的夜啊
那么靜,那么靜
連風都不知道我
不知道
烏蘭巴托的夜啊
那么靜,那么靜
連云都不知道我
不知道
游蕩異鄉的人啊
在哪里
穿越火焰的鳥兒啊
不要走
你知今夜瘋掉的
不止一個人
—— 《烏蘭巴托的夜》
很久以前,第一次聽到左小祖咒唱《烏蘭巴托的夜》,低啞的男聲,毫無秩序的腔調,透著一股捉摸不透的蒼涼,卻是那樣安靜,一切都睡著了,在深夜里沉睡著,白天奔跑的馬,游遍草原的羊群,都不再有聲響,只有某個落魄的靈魂在自言自語,就著一壺酒,看著遠處的星星,孤獨是風,飄過來,抓不住,又偏偏拂過肩。
后來才知道,《烏蘭巴托的夜》是一首內蒙民歌,版本很多,左小祖咒的演唱卻是我最歡的。向往草原,因為它藏著孤獨。這孤獨是蒼鷹的旋轉,是一匹馬的的哀鳴,是灼燒的烈日,是凌厲的北風,是微瀾的湖面,是飄蕩的水草,是牧人的背影,是獨自撥動馬頭琴,是只身打馬過草原。我們愛上草原,因為它很輕,輕到風一吹草就動,輕到它從不打擾你的夢,輕到你可以站起來就奔跑。草原很遠,遠到你看不到它的全貌,遠到永遠都想靠近,遠到你足夠在火車上做一個長長的夢。
那一年,綠皮火車開往遙遠的內蒙,車上人來人往,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悄然離去,有人在走道獨自吞沒時間。這一車廂的人有著共同的目的地:草原。打開窗戶,火車行駛的聲音,和來自曠野的風就在手邊,有些滾燙,又時而涼爽,夾雜著干燥的空氣,內心跳動著,好像最初認識到有遠方這件事。自從火車提速,有了高鐵,車窗不能再隨意打開,再也沒有了和粗曠的風親密接觸的機會,可我多么想回到緩慢的速度中,這樣,我對草原的渴望,就可以變得長一點,再長一點。那些一心尋找自由的年代,就像從未消失過。
《旅行的藝術》中寫:我們在旅行時,如果我們放棄每小時走100英里,從從容容地行進,我們或許學會變得健康些、快樂些、或明智些。世界之大,遠超過我們的眼界可以容納的范圍,不管人們走得多慢;走得快,他們也不會看到更多。真正珍貴的東西是所思和所見,不是速度。子彈飛得太快并不是好事;一個人,如果他的確是個人,走慢點也并無害處;因為他的輝煌根本不在于行走,而在于親身體驗。
人的一生有許多次行走,聽過許多龐雜的聲音 ,總有一個瞬間,能夠讓你停下腳步,放慢呼吸。你對自己說:聽,它來自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