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線中學老師 ? ? ?讀者:語文教師、初中生及家長
目的:糾正學生寫作中秉持的一些錯誤觀念,在正確觀念指導下的練筆才會不斷進步
我每次接手七年級新班級,都覺得作文教學起步非常難。很多同學的語文基礎還不錯,甚至日常語言表達很流暢,但是文章寫出來就好像一件標準的流水線產品,感情生硬艱澀,作無病呻吟,小人說大話,文章中寫的事件都非常離奇古怪,話術太多,很難讓讀者產生共鳴,這其實跟我們以往對作文的錯誤觀念有很大的關系。對于才處于寫作起步階段的中學生來說,只有把握下面這幾點觀點,才可以談論寫作技巧。
觀念一:比起“大”而不真的生動曲折,日常生活更打動人心 ?
長期以來,對于作文的評價導向要求學生習作內容生動,要吸引讀者的注意,要能夠打動人心。有些同學為了讓事情更能夠打動人心,總是會編出一些雙親離世、單親或者自己遭遇車禍等這樣子的“大”事件來達到震撼的效果。其實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平淡的,為了實現事件的一波三折而添加一些不真實的情節,這不僅對寫作沒有幫助,還會變成一個說假話的人,為了寫作而損傷做人實在是得不償失。其實相比一味追求故事的生動曲折,不如多多觀察生活,寫好生活中的小事,生活就是寫作的最佳素材庫。
爸爸驅車帶我回家去,一路上全是柏油路,很平整,走到村口時,爸爸突然一打方向盤,從旁邊一段坑坑洼洼的路繞了過去。我不解地問爸爸:“怎么拐了一下,走這條泥巴路?”
“哦,那邊有幾顆石頭。”
“有石頭怎么啦?”
“石子被輪胎碾軋后可能會彈起來?!?/p>
“那又怎么啦?總比這泥巴路舒坦?。 ?/p>
“哦,旁邊有幾個下棋的老人。”爸爸淡淡地說。
三姨婆和三姨姥爺退休后在鄉下租了一個小院兒。每年天氣暖和了就搬到那里去住。小院兒里有一塊空地,今年他們決定在那里種點兒什么。
他們去集上買了些好種的菜籽。比如說,蘿卜,白菜,黃瓜,西紅柿……三姨姥爺回到家就把種子種了下去。每天天剛剛亮,他就開始給種子澆水,除草……忙得不亦樂乎。一周后,種子沒有發芽;又過了一周,種子還是沒有發芽。他們坐不住了,就去問鄰居。鄰居大媽說:“你們種下去以后不是下過一場大雨嗎?會不會雨水把種子沖走了?”“?。浚〔粫?,我可挖的都是一尺深的坑呀!”鄰居大媽一聽,嘴張得老大,說:“又不是種樹,挖那么深干嘛呀?象你種菜,只要把種子一條一條地撒下去,再用兩邊的土蓋上就行了。你的種子肯定都爛在土里了?!比汤褷斎鐗舫跣训攸c了點頭。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三姨姥爺又從集上買了種子種下去。前天,三姨姥爺給媽媽打電話說,他們種的蘿卜大豐收,一天三頓,頓頓吃蘿卜,吃都吃不完,讓媽媽去拉些回來。第二天媽媽開車去密云,拉了一大箱白蘿卜回來,現在我們也開始天天吃蘿卜了!
——節選自許錦麗隨筆《三姨婆的小菜地》
上面第一個片段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小細節,幾句對話,就寫出了爸爸的善良和周到。第二件事只是平淡地寫清了一件事,但是我們作為讀者依舊能夠從中讀出小作者積極思考的生活態度。善于觀察,生活處處是學問。所以不是日常生活缺乏素材,而是缺乏發現生活的眼睛,寫作時我們不妨先來回憶下自己周圍發生的一些事,加上一定的思考,就可以寫出真實的生活了,不必非要轟轟烈烈,尊重平淡生活中的智慧。
觀念二:文章大段的環境描寫不是日常習作該有的手筆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苯褚乖聢A,小鎮被漫天月色籠罩,這兒雅雀無聲,楊柳弓著腰,垂下幾條如眉般細嫩的柳葉。
天上的星星倒映水中,如同在河面上撒了碎銀,它們搖曳著,發出夢幻般的嬉笑聲:“咕嚕——咕嚕——”。
陰沉了一下午的天終于在黃昏爆發了,先是被一道閃電撕裂,接著是“轟隆隆”的雷聲大造聲勢,終于那些晶瑩剔透的雨點被毫不留情的從空中拋灑下來,摔得粉碎。
請問大家從上面讀出了什么?作為老師我是實在讀不出來什么的,一篇600——800字的文章,很多同學類似的環境描寫段落達到二三百字,請問,此時對環境的描寫對文章主體內容是升華還是損傷?毋庸置疑,環境描寫是小說的必要內容,優秀作品中幾乎都有經典環境描寫,環境描寫可以把人類“不可言說”的感性感受傳遞給別人。但經典環境描寫乃大師手筆,很難出彩,甚至讀起來都很考驗讀者。我一開始讀小說的時候,就不愛讀環境描寫的段落,直到看到巴爾扎克的《高老頭》——
一眼望去,容室的景象再凄涼沒有:幾張沙發和椅子,上面包的馬鬃布滿是一條條忽而暗淡忽而發光的紋縷。正中放一張黑地白紋的云石面圓桌,桌上擺一套白磁小酒杯,金線已經剝落一大半,這種酒杯現在還到處看得到。房內地板很壞,四周的護壁板只有半人高,其余的地位糊著上油的花紙,畫著《丹蘭瑪葛》主要的幾幕,一些有名的人物都著著彩色。兩扇有銑絲網的窗子之間的壁上,畫著加里潑梭款待于里斯的兒子的盛宴。④四十中來這幅畫老是給年輕的房客當作說笑的引子,把他們為了窮而不得不將就的飯食取笑一番,表示自己的身份比處境高出許多。石砌的壁爐架上有兩瓶藏在玻璃罩下的舊紙花,中間放一座惡俗的半藍不藍的云石擺鐘。壁爐內部很干凈,可見除了重大事故,難得生火。
這間屋子有股說不出的昧道,應當叫做公寓味道。那是一種閉塞的,霉爛的,酸腐的氣味,叫人發冷,吸在鼻子里潮膩膩的,直望衣服里鉆;那是剛吃過飯的飯廳的氣味,酒菜和碗盞的氣味,救濟院的氣味。老老少少的房客特有的氣味,跟他們傷風的氣味合湊成的令人作嘔的成分,倘能加以分析,也許這味道還能形容。話得說回來,這間窖室雖然教你惡心,同隔壁的飯廳相比,你還覺得容室很體面,芬芳,好比女太太們的上房呢。
巴爾扎克足足用一章的內容來介紹高老頭生活的伏蓋公寓,小說營造出來的氛圍讓人壓抑到窒息,正是這些環境描寫,讓人不由得同情高老頭的處境,不由得感慨底層生活的狹隘和毫無出路。這是震撼人心的環境描寫,開篇先寫了不到兩萬字的環境描寫,但讀者明白這種社會環境描寫是在表達什么,這種環境描寫與我們日常習作中的環境描寫是有很多的區別的。首先,我們日常習作寫的大多為記敘文,把事情表述清楚,其次,我們不是為了進行環境描寫而創造環境,是只有寫了這個環境,你才能交代清楚你的故事時,才要去寫,就像很多同學都去模仿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片段,去學習他的寫作技巧,像他一樣從不同感官著手,像他一樣從植物寫到動物,從高處寫到低處,寫的也很有層次感,但是卻不具有可讀性。這是因為魯迅并不是為了描摹景物而描摹,那是因為魯迅作為一個與社會關系高度緊張的作家,他經歷了很多人心的黑暗,甚至要去廈門大學躲避了,可見此時他心境有多么的落寞,所以,人生經歷了紛繁復雜,才發現生活能回歸一片荒原看景色是多么的心曠神怡。是因為作者帶著這種感情寫,這個景物描寫才有味道。所以,至少,我們的環境描寫應該是作文的有機部分,不是為了語言優美而描繪的形式。
觀念三:文章不一定要辭藻華麗,技巧太多,就失去了真誠
做人最重要的是真誠,寫文章也是如此。李白其實寫過很多華麗的詩歌——
清平調.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這首詩色彩明麗,言辭優美,但是他的代表作卻是《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這些詩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句其實語言也沒有多么優美,反而通俗易懂,就好像李白在飯桌上吹水的時候隨口講出來的,但他卻是千古名句,為什么?因為這里我們看出李白的傲岸不羈,看出他的個性,這就是李白寫文的真誠,他表達的是:我李白現在雖然混的不咋地,但是跟你們說句心里話,我其實還是覺得自己很有才華。瞧,多么耿直的李白啊,這就像考的倒數第一的人還是敢勇敢地說出自己想考清華的夢,李白能坦率地面對自己內心的想法。所以,文章打不打動人,不在于語言優美,語言優美體現了寫作者技巧的高超,還體現了對讀者的尊重,但文章要達到共鳴的基礎還是真誠,一個不擁有獨立自我的靈魂,一篇不敢于書寫真實自我的文章都是沒有感召力的。
觀念四:不一定要通過抒情實現情感豐富
有些人不僅追求言辭優美,還追求感情豐富,《記一次慚愧的事》中寫了“我”和弟弟爭雞腿,媽媽要求我讓著弟弟時,小作者發出了這樣的議論——
第二天早上看到媽媽做飯的身影,我恍然大悟,原來那時候,我認為自己一切都對時,早已犯了大錯,是媽媽用弱小的身體努力撐起了這個家,她是多么偉大啊。
這就是大而不當的抒情,爭雞腿的事和第二天看到媽媽在做飯這兩件事沒有必然聯系,而作者卻能通過這個背影讀出媽媽的偉大,這種感情是戴帽子貼標簽式的贊美,就是作文中的情感泛濫。我們還是以課本中的課文為例,朱自清的《背影》是不是也是寫父愛的文章,就這么一個個短短的小散文,我們不僅從中讀出了父親的朱自清的愛,而且還感受了朱自清非常的心疼父親,對父親少年成事老來潦倒的心疼,但這些感情作者有沒有直接抒情,相反,作者的感情是非常含蓄的,是淡淡地縈繞在字里行間的,這才是表情達意的高超境界,沒有抒情,卻處處有情。
名家作品經典名著當然是我們學習寫作的范本,但是不要只模仿了作家的形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內核,每個作家的風格都是不同的,寫作方式也不是可以復制的,但有一個共通之處,他們都是有思想而且愿意寫的人,并且對寫作這項工作十分真誠的人。作為普通人,我們要更多地把寫作當做一種自己對生活的反思沉淀,一種思維的提高,當我們秉持著這種態度真誠寫作時,我們才可以談論技巧。寫文章如做人,多一點真誠,少一點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