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每一階段都會遇到新的瓶頸,最近一段時間感觸最深的就是溝通。
在第一份工作期間,經常聯系的團隊規模很小,而且工作目的性很強,因此養成了基本工作時間以工作交流為主的溝通習慣。包括與同事之間的個人交往,也是在工作往來的基礎上逐漸熟悉起來的。但是到了第二份工作,以往熟悉的溝通模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首先每天接觸的人在規模上有了很大的擴張;其次大家歸屬于不同的團隊,在工作早期工作往來其實很少,因此就一直會感覺很尷尬。雖然領導多次提醒,但是還是覺得有些找不到話題。
晚上回家之后和朋友隨意聊了聊,接受了一個溝通小講堂,覺得有價值記錄下來。
1.?溝通不要只局限在工作方面。
老板在場最好聊工作,會樹立一個認真工作的好員工形象;老板不在場的時候,要適當聊聊其他的方面,通過非工作的交往,拉近同事的關系。
最開始的時候,對于這一點我其實是不太care的。因為我對人的好感度其實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大家工作時的默契度。但是秉承這一種態度加入新的團隊之后,會發現隱隱的排斥感,會有一種束手束腳的感覺,尤其是大家目前還沒有業務往來的時候。
今天我朋友給我的建議是,比平常的溝通多一兩句。
比如平常就是上班碰到之后互相道聲“早啊”,但是可以逐漸增加一些溝通。畢竟如果要開啟一個新的話題,對我來說是很困難的。就如同工作我相比創造更擅長改進一樣,聊天我也更擅長做一個contributor而非話題開啟者。但是如果只是多這么一兩句,以此為開始的話,話題就會很容易開展。而且也就是擦肩而過的時間,所以也不同擔心話題很容易被聊死。
2.?工作不要只記在紙面。
我記性實際非常的差,常常自嘲自己是“無腦星人”,所以基本會隨身帶著本子,以免漏掉什么重要的信息。不過今天朋友給我的提醒,算是打破了我一個誤區,讓我想起了之前有過失、但卻無改進的一個時期。
我現在的工作也是會與客戶直接接觸,而且作為信息的交接口,經常會收到一些新的資料。我對待這些資料的方法,經理了幾個階段:
1)看都不看直接轉發。
2)簡單看看,然后轉發。
3)簡單整理,然后轉發。
但是上一次把文件簡單匯總之后打包發給領導,結果被問到文件提及的公司有多少訪談過之后,直接就傻眼了。當時在看的時候只是確定了“嗯,這是公司介紹清單”,但是并沒有進一步的總結,比如有多少公司是被訪談過的,平均營收大概多少,主要是什么行業的,等等等等。
當時覺得有些問題,但是沒有及時改進。今天聽到朋友說她自己的故事,一下子就覺得自己做事其實是很有欠缺的。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缺少自己的觀點。
或許是大學期間影響太深,總想著要critical?thinking,要做客觀公正第三方。但是最終的表現結果卻是缺失了自己的觀點,信息處理過于中性,導致的結果就是匯報給領導的信息,僅僅能說嗎大概,如果需要利用這些信息來做些什么事情,仍然需要重新讀文件,這樣就失卻了“我”的價值。
在現階段的我看來,今后在擺事實講道理的時候,需要更多的是表露自己的觀點。我所接觸的溝通多為“說服性溝通”或“建議性溝通”,因此最主要的目的是確保對方支持自己的看法。所以除了基本的邏輯自洽之外,更重要的是擁有自己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