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么時候開始懂得美?
人類對于美,有哪些有趣的心理現象呢?
常見的有下列幾種:
1.漂亮的外表會讓我們注視在他們身上的時間更長。
2.好看的人往往讓我們覺得更可信。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貝斯科契夫(Igor Bascandziev)給4到5周歲的孩子進行實驗,發現當孩子需要求助時,他們更愿意選擇長相好看的對象,尤其是長相好看的年輕女性。
3.美麗輻射效應(radiating effect of beauty)。當我們跟好看的人站在一起,好像自己也成為受矚目的對象,所以我們往往更傾向和好看的人當朋友。
4.光環效應(Halo effect)。由于人有以偏概全的心理,好看的人會讓我們感覺他比難看的人更善良、更聰明。
5.漂亮的人會讓我們感覺他更健康,也更適合成為我們的伴侶。
6.「高于平均值」的認知偏誤。心理學研究顯示,我們每個人都有對自我的認知偏誤。有個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家讓受試者看一系列他人的照片,做出好看程度的排名。然后把自己的照片也加入排名的行列。
結果顯示,多數人的排名顯示他們對自己的觀點是「即使我不算好看,至少也高于平均值」。
這些心理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孩子很早就有對于美的意識,盡管他們還不明白這個抽象概念是什么(大人難道就搞得明白嗎?)。
兩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會要你關注他喜歡的玩具,或是要你看看他身上好看的衣服,而人們的稱贊讓他們開心。
這時與他們有關的事物,和自身的連結還沒有明顯的區隔。
有時我們看見孩子和狗之間在對話,孩子對狗并沒有產生這樣的連結,他對狗和自己之間的關系很清晰,他們是朋友,狗也不是我的狗。
譬如當孩子和狗互相夸耀對方長得好看,孩子同時也會反思自己是不是不夠好看,表示他在尋求一個對外關系的認可。
在孩子與狗的互動中,3-5歲的小孩對于自我認識,除了通過自己看自己,還包括通過他人的看法,「鏡射」出對自我的認識。
他更清晰的知道,我的好看是「長得」好看,跟衣服或其他東西的好看無關。并且他會跟其他對象進行比較,分出美的層次。
§談美,就是談自我;學習審美,就是學習認識自我
美感與自我,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概念。
英國兒童文學作家皮亞斯(Philippa Pearce)有部作品叫《幻想的小狗》,講述有個男孩較小班,家人本來約好要在他生日的時候,送他一條狗,結果食言而肥。小班很生氣,家人們都不理解他為什么那么生氣,甚至不愿意接受其他禮物。
確實生活環境中有很多狗,就像愛貓的人不一定自己要養貓,他可以擼別人家的、路邊的。
但對一個孩子而言,「自己的狗」,是對自我的肯定,是自我的延伸。一次我們對外在的生命,有了一個與自我相關的連結。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時期,當成人在教育中,幫助孩子在審美的過程中,更加清晰的明白自我與其他事物的區別,他就能夠好的把對于自己美不美的評估,放在自己身上。
這時,如果我們這時過多的去強調外在的美,譬如對于一個已經懂得自我和事物不同的孩子,我們老稱贊他的衣服漂亮、鞋子漂亮,那么他很可能就會把評估美丑的標準架構在外在事物。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很可能會把自我價值感建構在昂貴的手機、華麗的朋友圈自拍,種種能夠獲得外界肯定的事物上。
種種美麗謊言的背后,卻是對自我價值感的失落。
但如果我們稱贊他有美感、有品味,稱贊他對于顏色的喜好,我們更加強調內在美,那么孩子就會更懂得去欣賞內在美。
美感的出現與發展,也是自我認同的出現與發展。
心理學發展之初,另一個我,也就是第二人格的出現,往往被視為一種病態的,應該消滅的存在。
可是心理學家榮格并不這么認為,他認為第二人格是整體人格發展的一部分。
好比當小女孩因為得到狗的稱贊,她很開心。但她接著也說狗比自己好看,亦即她對丑,或者說不好看也有一番認識。她一方面肯定自己好看,或者希望自己好看,另一方面又感覺自己不好看。
從榮格的角度說,感覺自己好看是我們的第一人格,帶著自戀。
但第二人格往往跟第一人格不同,是第一人格的對立面,或者互補面。正是這個對立與互補,所帶來的矛盾與沖突,使我們對事實的整體有更充分的了解。
好比當我們同時了解了美與丑、善與惡、希望與絕望……我們才真正的美感、是非與生命的全貌。
進而我們可以來看,一般而言,大于的孩子已經能夠清楚的區分事實與童話的區別。
這不影響我們浸淫在童話的世界中,只是我們隨著心智的成熟,更容易快速的轉換面對現實,以及面對童話所釋放的心理狀態。
3-5歲的孩子,能想象不存在的朋友,能把玩偶視為有生命的活物。這個想象某種程度也是心理自我治愈的能力。
好比在瓊.羅賓森(Joan Robinson)的作品《回憶中的瑪妮》,安娜孤獨、沒有朋友,直到瑪妮出現,陪伴她并支持她,使得她逐漸得到情感上的自我療愈。
又像史地文森的小說《化身博士》、杰奇爾博士服用神奇藥物,會變成邪惡的海德。或分化為赫曼.赫塞《車輪下》書中,乖巧聽話的漢斯,經過熱愛自由的海爾納,反思自己其實只是成人的玩物。
§結語
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有智慧,充滿對美與想象力的潛能。美與想象力并不會因為成年而消失。
就像《小飛俠》中的彼得潘,只要我們重新找回純真,我們就能再次讓心靈飛翔。
最后,想給各位家長三個建議點:
1、就當我們在稱贊孩子你的衣服漂亮,你的玩具可愛時,我們或許可以多說一點,去稱贊,是你的想法、你的品味特別好,而不只是這個東西特別好。然后進一步探討審美的概念。
2、我們必須意識到,當我們在談美的時候,它和自我概念之間的重要。
3、關于美的思考和學習,它并不是說一定要通過美術館、博物館或很具體的美術教育,它其實是在我們生活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