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參加易仁永澄老師的課程。
主題:觀察語言——訓練分身術
覺察語言,目的是找到小我的喜歡,針對喜好,積極主動,選擇方案,再使用if···then進行編程。
情緒的出現,常常是因為一些原因導致的。
常見的五大情況是:
1、強化小我
話術:我做不到···;我沒辦法···;我不能···。
2、推卸責任
話術:都怪···;要不是···也不會···;我沒有···,都是因為···
3、逃避現實
話術:如果/要是···就會···
4、簡化思考
話術:反正···;大約···;不就是···;大概就是。
5、自我放棄
話術:我就是這樣···;我就···
話術:這些話術里面主要是包含了一些推卸責任的意思,然后影響我們離開本我,發泄情緒。話術的羅列,主要是方便我們進行自我覺察。而一句話是否在這些話術里面的判斷依據就是,它是否有推卸責任的意思,如果有,就是!
自我覺察表的使用:
具體事項:誘使你發出情緒事情的記錄。
外界刺激:具體事項中外界刺激刺激你的點。也就是你情緒的誘因
無選擇狀態下的回應:具體事項中,你在外界此刺激下的行為。
?任何事情都有3種以上的解決方案:覺察之后,給予自己選擇。尋找下次面對類似事情的辦法。給出三種以上的方案,如果找不到,建議尋求外界的幫助。尋找百度;尋找在這件事情做的比你好的人的建議,如分答等。
If···then···:主要目的是幫助我們編程小我的有效工具。幫助我們在沒有選擇的時候,切入到積極主動的狀態中,從而避免情緒的發泄。
如:如果我在遇到類似的事情,我就···,其中的“·”就是給自己的編程。
我承諾:我要直面現實,無論啊現實究竟有多么困難多么痛苦,我都要要直面這個現實,所以這就是自己給自己的承諾。我要···
在邏輯層次上,If···then···是能力層次,我承諾是身份層次,兩者的賦能不同。意思一樣,效果不同!
之前參加過第一次的課程,但是當時很忙,寫完之后,就沒有繼續進行實踐了。
這次參加活動,時不時的會覺察自己的情緒,雖然不是很多,但是會覺察到一些,很高興。降低期待,慢慢梳理。有時候情緒的產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會發現很多不一樣的發現,之前被自己忽略的事情,現在重新發現,很有趣,就像使用放大鏡一樣了解自己。
前一段時間一直糾結于價值觀什么的,很煩,但是又沒找到方法去解決。這次通過覺察自己的情緒,發現,有時候更多的時候是我們的價值觀和他人的價值觀產生沖突的時候。比如,在青春期的時候,大約是11~16歲左右的時候,是我們最叛逆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正在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價值觀和父母一輩的價值觀產生沖突,因此就有一種說法,青春期也是叛逆期,我覺得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青春期應該是梳理價值觀的時期,我們的長輩,老師,父母應該要幫助我們形成我們自己的價值觀而不是籠統的使用暴力或者直接把我們的行為定義成“叛逆”
這個不多說,我想說的主要目的就是,可以通過情緒的沖突,分析情緒的產生,來發現自己的價值觀。比如,現在年輕人更換工作比較頻繁,主要是希望通過調換工作來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但是老一輩的父母,卻覺得,無論是什么,找一件事情,一份工作,踏踏實實去工作就行,天天換工作不怕到頭來一事無成啊。這里面就是兩種價值觀!我們:現在社會發展,工作崗位眾多,選擇也更多,我們希望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父母:天天換那么多工作干什么,年輕人要穩定一些,找一份好工作,買房娶媳婦,就完事了,天天整這些沒有的。
因為這兩種價值觀,我們就會和父母產生情緒,都認為自己是對的。所以價值觀才是矛盾的沖突點。
我的收獲
1.督促自己去發現那些自己平時忽略的情緒。
2.在處理問題之前,一定要先處理情緒,在處理問題。不然你會帶著“有色”眼鏡看問題的。
3.情緒經過編程之后,對于下次處理情緒有了更大的信心。
關于情緒編程這個,編程一定要記錄,會看,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后,你的各個方面都會變化。所以時不時的去更新這個編程,然后如果經歷比較完善,可以針對每一個的選擇去做出情景方面的眼神。所以一些的高能職場成功人士,所做的梳理,無出于此吧!
以上是自己最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