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上埃里克森《教練的藝術與科學》模塊一的時候,有不止一位同學告訴我,自己已經是第三或者第四次來上這個課程了。當時聽了特別不能理解,有什么樣的課聽了幾次還要來聽?
上完第一、二模塊,整個腦袋都是暈乎乎的,一向自認為學理工科出身、邏輯分析能力還不錯并且有多年管理和培訓經驗的我居然對所學的內容沒有框架,沒有結構,只是學到了幾個工具。當時我給自己找的原因是離開職場兩年,反應速度有點慢。憑著以往的經驗,抱著自己一定能支持到客戶的信心,學完模塊一我就去找客戶做教練了。
和所有的新手一樣,剛開始做教練時,是要碰運氣看遇到什么樣的客戶的。如果遇到對的客戶,取得的結果雙方都滿意,就會很開心;反之,當客戶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時,就會著急,會忍不住給客戶建議,我們把這種情況稱之為離開了教練位置。這種時候往往是客戶當時的反饋也不錯,但我心里明白客戶回去后對執行行動計劃的承諾度是有問號的。
今年1月中旬去英國陪女兒過春節,正好利用這段時間將之前的幾十份教練筆記重新進行了整理,并且將帶去的埃里克森教練學院創始人瑪麗蓮老太太的兩本書《喚醒沉睡的天才》和《被賦能的高效對話》重讀了一遍,這才對教練的框架結構有了一些認識。回來后又參加三、四模塊的學習,在一遍一遍的復習演練中對教練的藝術與科學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
五月份上了安娜老師和王輝老師的中文模塊一,收獲非常大,對教練的框架及各種工具的使用有了更多的視角,原來一直困擾我的教練位置也開始慢慢地穩了起來。特別是上了瑪奶奶的《賦能教練》之后,教練的狀態保持得更加穩定了。
這一次聽說來自國外的MCC教練 Berry要來上一、二模塊,我當即決定來參加復訓,畢竟能向MCC(大師級教練)學習的機會并不多。
今天是第一模塊的第一天,感覺與第一次完全不同,收獲非常大。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和我第一次上課一樣,很多新同學感到缺少框架,內容太發散,抓不到重點。我看到的是MCC已經將教練的狀態溶入到骨髓里,無時無刻不在。看似隨意的課堂,其實是教練過程中客戶想去哪里,我們就陪伴客戶去到哪里。哪怕是課堂練習的時長,也是交由客戶(即學員)來決定,給予了充分的自由和尊重。
突然明白埃里克森的課程為什么讓人聽起來有點發蒙,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被告知,而這個課程是等待你去體驗,去探索,去發現。
這也讓我對自己進行了反思。雖然自我感覺教練位置比以前穩了很多,但也僅限于在教練過程中。離開了教練工作,在生活或其他工作狀態下還是習慣于用告知或建議的方式與他人進行溝通,這大概就是MCC與新手最大的區別吧……
所以,做教練也是一種修煉,修煉自己不要輕易地給他人建議,哪怕你是對的,要抱持一種空間,等待對方自己去發現。同時也在修煉自己要更加有耐心,更加從容淡定地面對生活,相信只要做好自己,你想要的遲早都會有的。
特別感謝這一天的收獲,也讓我看到了自己今后可以提升的空間和要努力的方向,雖然自己也說過“教練無處不在”,但知道并不等于做到。既然知道了,相信離做到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