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追風箏的人》電影版,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故事個人情感和家國之情結合的極其巧妙,故事極其虐心,我幾乎是哭著看完的,不能再看第二遍,因為怕哭的更厲害。
抱歉我沒有看過原著小說,這么著名的書我也就是在書店翻過幾頁,有時間一定會把原著找來看一看,但是好怕會哭的更加厲害。有人說電影有點跳,沒看過小說的會看不懂,但是個人覺得電影處理還是挺細膩的,一個個鮮明的人物躍然紙上。阿米爾的膽小怯弱,哈山的勇敢與責任,阿米爾爸爸的忠肝義膽和愛國情意,拉辛汗的博學與善良,一切的人物都是那么有血有肉,讓人難忘。
這個故事有關個人的成長也有關國家的救贖。除了阿米爾和哈山的友誼以及他個人的責任成長之外,我覺得最讓我難忘的是阿富汗人對神的信仰和對愛和真誠的追求。不管是在自己的國家還是在其他國家,就算是有戰爭,也在認真做事做人,努力尋求著自己的信仰。我有好幾個地方忍不住落淚,都是一群人的故事。孩子和大人對風箏的熱情,在異國他鄉一群阿富汗人對和平安穩生活的滿足還有對祖國思念的無奈。阿米爾的婚禮顯然用了西式的儀式,有婚紗有花童。但是他們沒忘記自己國家的傳統習俗,我看到隨著阿富汗地區特有的歌舞大家起舞的慢鏡頭下,大家有對新生活的適應和對傳統的堅持,但是似乎也有一點點迷失。宴會上每個人臉上似乎被神光照耀的安寧,或許想的是如果是在自己國家想必會更加美好吧。但是很可惜,國家再也不是以前的國家了,移居他鄉也應該有很多無奈吧。
最后哭成狗的是阿米爾教哈山兒子放風箏的結尾,與開頭做了完美的呼應。當年,是哈山為阿米爾追風箏,現在阿米爾為哈山的兒子追風箏,還是那句話,我愿意為你做任何事。這是真誠和完全信任的表現,是阿米爾對哈山的道歉,但我多希望哈山自己能夠親自聽到。不過我想,小孩離開水深火熱的地方,最后慢慢接受了新的生活,哈山也應該原諒阿米爾了吧?或許,他從未責怪過阿米爾,哈山永遠把阿米爾當做最最好的朋友,永遠,直至生命的盡頭。
最后,希望所有人不要辜負和傷害所愛之人,也希望這個世界永遠和平、自由、平等,沒有戰爭。懂得珍惜,學會勇敢和承擔,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有些可以挽回補救,有些錯過了就一輩子不再見。比如那個人和那片土地。感恩現在活著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