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可和父親關系一直很不好,除非必要一般交談。
小可是女孩子,老家重男輕女特別嚴重,在小可還沒出生時,媽媽產檢是個女孩,奶奶和爸爸就要媽媽把孩子打掉,媽媽沒同意。在小可沒出生以及出生后的一段時間里,小可和媽媽都是住在姨媽家,不敢回家,因為爸爸一直想把小可送人。所以多年來小可從來不覺得爸爸愛自己。
小時候小可爸爸媽媽每次吵架,爸爸都會指著小可,對媽媽說,當初誰叫你要的這個孩子,不要他也不會有這么多事;小可每次犯了錯誤或者把弟弟惹哭了的時候,爸爸都會狠狠的打罵小可,當初就不該要你,你看你這熊孩子,當初出生的時候就要怎么沒把你送人,后悔沒把你掐死等等很多很過激的話語。
長年累月的語言打擊下,小可十分不自信。小可從小在課上不敢回答問題,擔心回答錯。小可不敢去主動交朋友,怕被拒絕,小可接受不了別人夸獎,她從不認為自己有可以讓人稱贊的地方。
小可特別羨慕朋友們的爸爸都是那么的和藹,像小可的朋友小穎的爸爸,他爸爸會跟小影交流很多問題,會問小穎在學校的成績,會耐心指導小穎的功課,不像小可的爸爸指導不耐就巴掌招呼了,小穎爸爸也會耐心陪著小穎做一些手工活,會教小穎在電腦上學東西,會騎車帶著小穎可以去街上玩。
因為小可從小和爸爸關系不太好的原因,也從來不能跟爸爸很好的溝通,所以小可也不太會跟其他的異性相處,也不敢跟異性接觸,有很多事情都習慣于自己去解決,不會去依賴別人,不會去跟人很好的溝通,身邊真誠的朋友也沒有幾個。
大學里小可談了一個男朋友,男孩子很是可愛。但小可很多時候不知道要怎么跟男朋友相處,即使男孩子是自己的男朋友但是也不會交流,很多時候話到嘴邊,但是不知道怎么去說出后,很多想法是不會到怎么去表達的。情侶之間很多時候的小爭吵都是在溝通不暢之后引發的。但是小可很傷心,但是她自己也不知道要怎么去改變。
終于在很多次溝通不暢的之后,后來男孩子跟小可提出了分手。
曾經看過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在新浪(微博)嘉賓聊天室中建議:在家庭教育中不應帶入負面情緒。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也說過: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要,影響也是最深刻的。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和孩子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由模仿父母而得來。
當孩子的父母在生活中態度惡劣的話,久而久之,孩子會接收到父母的消極影響 ,而且心理上會慢慢被父母的這種行為方式同化。父母殊不知自己在孩子面前已經犯下了很大的錯誤,自己的這種行為已經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人說孩子都是天使。但是每個孩子都沒有理由來承擔父母的壞脾氣,真正的愛孩子,跟孩子好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