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心理的普及,大眾對于教育的認識不再停留在認知或是單純分數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也關注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正面管教、薩提亞……等等內容都闡釋了家庭到底怎么塑造了孩子。甚至現在還有一些專攻家庭心理的新鮮機構。有專門成立了一個中心,語音指導家長怎么跟孩子對話、怎么跟孩子玩;也有朋友跟我提過他們公司的理念:家庭能量場的扭曲與否決定孩子的心理發展……
以上的種種現象和理念也的確都有心理學理論的支撐(當然,支撐的基礎上是否被扭曲了本文不議)
隨著家庭教育影響孩子的觀念深入人心,我卻越來越替父母們感到壓抑和委屈。家庭教育影響孩子這話沒錯,但現在的太多輿論已經變味兒了:只要孩子有錯,一定是父母的錯……再進一步,當孩子出現問題,老師、親戚甚至路人都要站出來批評一下孩子的爸爸媽媽!
“家庭是最大程度影響孩子的角色,難道孩子有問題家長沒錯么?”這個邏輯里,有兩個需要澄清的漏洞。
#我們是否接受“隨機”
萬維剛的一本書中提到過,接受“隨機”是成熟思維的標志。從數據統計的角度看,飛機發生事故的概率甚至比樂透中獎的概率還要低,沒有人會去追查彩票中獎的因素(當然,各種彩票分析家們依舊在追尋著原因),但是如果飛機真發生了事故,有關部門一定要追查原因,然后上級部門找到所謂“問題根源”,提出各種新規和預案,來達到“今后確保萬無一失”的結果。
“任何發生的事都一定能找到原因”但不等于“任何發生的事一定有原因”。歸因是我們每個人的天性,我們都希望生活是可控的,所以一旦發生什么錯誤,我們都希望找到一個可以控制的原因能夠加以控制,從而避免下次重復同樣的錯誤。這樣的想法本身是沒錯的,但在一些時候也會對客觀現實產生一些誤解。
舉個栗子:因為路上發生交通事故,堵車導致了一項重要談判的遲到,結果肯定是糟糕的,之后也有領導諄諄教誨:“凡事多找找自己原因,為什么只提前一個小時出來,要打出富裕嘛……”
可第二次還是從公司到相同的地點,我提前了一個半小時出門,這次沒堵車,路上只用了半小時……我如何利用這“浪費”的一小時?當然,還會發生另一種情況:遇到了更復雜的路況,我又遲到了……
類似的栗子足夠開一個干果鋪了……我們不能接受一些事情的確是“隨機”的,就像我們不愿承認“基因”會決定我們太多方面一樣,最終的元兇是“不可控”。
我們希望一切可控,所以我們在為一切發生的事尋找一個理由。只是我們的尋找憑借的是經驗而不是科學的統計,因為我們經歷的數據還不夠大。心理學上,30個人以上的樣本才被稱之為大樣本,但是我們通常對于原因的判斷,都是基于個案的分析,而且這種分析只證明不證偽……
再舉個栗子:一個孩子性格內向,不主動,還有一些其他的人際問題。回顧他的成長史:爸爸在忙事業,始終對家庭照顧很少,媽媽也因為工作原因,在孩子兩三歲的那一年去外地工作,只能把孩子留給奶奶照顧……描述到這里,我們就可以提出一個假設:由于小時候爸媽不在身邊,孩子安全感不足,導致后面的這些問題……
的確可以這樣假設,而且從這個角度入手也確實解決了問題。但可以說,“都賴他爸媽小時候不去多陪伴孩子”么?如今社會,生存壓力如此之大,有多少家庭父母因為工作而缺少了對孩子的照料?所有缺乏都導致孩子出現了嚴重的交際問題么?我沒做過具體統計,但如果這些都會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心理咨詢師、治療師就該忙透了!
多少孩子小時候被父母“不尊重”的對待過?真的都出問題了么?也許就是各種因素的綜合,讓孩子小時候因為那一個“場景”或是“對話”留下了陰影,這時我們又來指責孩子的父母……假設他們當初不說那句過分的話,假設那一年他們沒有離開家,孩子現在就一定會沒有問題么?
孩子成長受到父母的影響,但父母也是人,人就意味著肯定不是完美,不完美再加上“隨機”,配上一些“基因”的調味,孩子肯定會有問題……只是種類和嚴重與否的區別。
出了問題我們就要積極解決,但別再埋怨父母了,誰不想自己孩子好?!
#咨詢的機制是帶我們跳出死循環
對于接觸了一些心理的人們眼中,咨詢的過程是找到問題,然后引導你改正問題。所以“既然有問題,那就一定是錯了”??墒聦嵣稀?br>
薩提亞也好,家排也好,親子關系療法也罷,精分、認知、人本……所有的心理治療的流派,都有自己對于人不同狀態的解釋。但人的心理活動,始終還是一個“黑箱”。沒有哪位大師敢拍著胸脯說,我所解釋的才是人心理活動的客觀現實。
不同流派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解決心理問題,他們的有效的原理都是基于什么呢?
在我看來,不同的流派都是在用各自的方法,把你從已經“走投無路”的惡性循環中引出來,帶你找到另外一條路。隨后你踏上了那條路,開始了不一樣的生活,脫離了死循環的你,自然擺脫了原來“那條路”上不愉快的風景。
對于解決孩子的問題,從家庭入手是一種更有效的方式,讓全家從死循環中擺脫出來,孩子自然也會收獲到新的風景。這種擺脫的過程中,需要我們引導家長思考自己的點滴,需要督促家長進行自我覺察和改變……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找到了導致孩子問題的錯誤,更不意味著我們有權力議論父母的不是……誰也不能拍著胸脯保證,那就一定是根本的原因,我們只是根據經驗找到了一條“岔路”而已。
生活中充滿了太多“隨機”,孩子現在有問題,我們去積極的解決問題。作為旁觀者也好,幫助者也罷,我們在旁邊自以為是的指指點點,只能是給已經愁眉不展的爸媽帶來更多的壓力。
(為什么現在家長這么焦慮?恐怕跟這種邏輯也有一定關系吧……)
為什么要寫這篇東西,主要這么幾個原因:
第一,最近生活中老發生這三件事:
1.一群人總在議論哪個家長教育不好孩子。開始我認同,但后來換位了一下,我也不確定那真的是家長的錯,而且后來覺得聊到這件事的時候,除了那個家長,我們似乎都變成了高高在上的存在……。
2.經常一群人聊教育,每每聊天的結論都是由家庭來背鍋,甚至發展成:只要孩子有事,肯定是家長的錯……那孩子自己的錯就忽略了么?不提怎么嚴格管理孩子的懶散不自律,直接上升到家長榜樣,家庭氛圍的層面,是不是也有點極端了?
3.老有人客氣的對我說:你看你又是學心理,又弄過教育,孩子肯定沒問題……我惶恐幾年后被別人指著鼻子說虧你還是學心理的呢。我自認為沒有看懂教育或是心理,但我也認為即使看透,我也對抗不了隨機和基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