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歲懂規劃,30歲不害怕》中看自我職業生涯規劃

一個人主動和被動的接觸一件事物,其收獲的效果往往會不一樣。

最近這些天用微信讀書聽了這一本書,給人的感覺耳目一新,《20歲懂規劃,30歲不害怕》這本書聽了一半,發現挺不錯的。

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美國杜邦公司副總裁卡爾夫說:“在世界上最大的悲劇莫過于,太多年輕人從來沒有發現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想想看,一個人在工作中只能賺到薪水,其他的一無所獲,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蹦隳兀渴欠袷且呀浄浅C鞔_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以做什么了嗎?


約翰·霍蘭德在1959年提出了職業興趣論。他認為人格可以分為六種類型,分別是社會型、企業型、常規型、現實型、研究型和藝術型。

對社會型來說,適合從事信息提供、啟迪、培訓、開發或治療等工作。例如,教育工作者(教師、教育行政人員)、社會工作者(咨詢人員、公關人員)等;對于藝術型(A)來說,如藝術方面的工作(廣告制作人)和文學方面的工作(小說家、詩人、劇作家)等。

上面兩種類型,與之前冥思苦想才想寫下來可以從事的職業相似度非常高,要知道自己屬于什么類型,清楚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做自己喜歡和最擅長的工作。

這是前幾天寫的職業規劃

話說價值觀決定職業生涯,你是否這么認為?在面臨多種的選擇,你的選擇就決定你發展的方向,就會形成一條職業的道路,從而決定你未來的命運。我們到底要怎么制作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越具體,相對而言就會更好。要確定與自己切合實際的目標,如果目標太長,可以分成幾個小目標,從而逐一實現。王健林曾說,比如今年我要實現一個億的小目標。

假若說,你兩個面試都通過,一個是薪水比你預期的高出一倍,另外一個是你比較喜歡的,但是薪水比之前預期的底,你會怎么選?作為一名職場新人,我們首先要考慮工作是否喜歡,是否有較大的晉升空間,其次才是薪資。

該書中表格

不知道你是否是賈金斯式的人,記著來回搖擺的人永遠不可能成功,不要今天想著干這一行,明天想著干其他行。

賈金斯式的失敗者是指那一種偏離本來的職業的主要目標,偏執于瑣事,一直被瑣事纏身,而無法實現既定的目標。

你可以一時偏執于瑣事,但是你不能一直偏執于瑣事。

在職業生涯的道路上,總會遇到些許問題,遇到問題就要樂觀一點,不要因為其他人的三言兩語而且否定自己,盡量去關注自己可以取得的成績,而不是總要擔心自己會遇到的困難,不去行動,總而言之,一句話,找到目標,然后干就完事了。

今日推薦:《canals》

多聽一些歡快的輕音樂,既舒緩,還又有助于解壓,還有助于睡眠。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