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它的故事是一個"悖論”。
舉例說明吧。
她有一個同父異母患有自閉癥的弟弟,新家庭里,全家人都想要把弟弟送去療養院治療他的自閉癥,唯獨她不想,因為她覺得弟弟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很開心。
這是一個好的悖論,有沖突有矛盾,有常人不敢想,有“意料之外”。
而這個悖論還能再升級。
她有一個同父異母患有自閉癥的弟弟,新家庭里,全家人都想要把弟弟送去療養院治療他的自閉癥,唯獨她不想,因為她覺得弟弟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很開心。但是,突: 一天,弟弟主動對她說,自己愿意接受治療。 她驚愕地詢問原因,弟弟說,自己不想成為家人的累贅。原來這一天,弟弟長大了。
理解了嗎?一個好的悖論是由一個又一個好的轉折,好的“意料之外”組成的,而它的本質是,將兩件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捏合在一起,從而造成極大的沖突與戲劇性。
“她"反抗了家人、勇敢保護同父異母的弟弟, 是“意料之外一”;患有自閉癥的弟弟的突然成長,是"意料之外二"。
當這兩個意料之外組合在一起的時候,這個故事怎么寫怎么好看。
跌宕起伏與不落俗套,用這兩個四字詞語來形容一個小說的情節或者故事的精彩程度, 本質上就是要求小說有“戲劇性"。
之所以被稱為“戲劇性”,就在于寫作者要給讀者的故事或情節,是難以在生活中見到或者生活中很難發生的事情。
“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情,沒有任何被搬上舞臺或熒幕的必要?!?
這句話出自我的大學表演老師之口,我受用終身。
上述我對"悖論”的升級,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予盾升級”。
小說寫作往往以微觀世界具體事物作為寫作的切入口,而當寫作者能從這個切入口走進去,從而一步步地將自己的故事推向宏觀的時候,故事也會非常好看。 (有點像玩紅警游戲時,隨著你的活動范圍的擴大,地圖也逐漸擴大,直到最后整個地圖都顯示出來。)
《白鹿原》真的只是一部家族史嗎?不是的, 它是那個時代下大部分人的群像戲,它幾乎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眾生,是方方面面的展現。
《人生海?!氛娴闹皇且徊繌?我”的角度出發為上校做的傳記嗎?不是的,它是那個大時代下相當一部分人的人生縮影,是千干萬萬地下工作者的寫照,而上校不過是其中比較幸運的代表。
《龍族》真的只是一部熱血青春幻想小說嗎? 不是的,它是那一帶少年們想嘗試卻未竟的夢。
將你的寫作話題、寫作選題放在能觸動最多人群的那個位置上,讓你的作品能獲得更多人的認同,這就是我們經常說到的讀者群體選擇和垂直賽道選擇。
這一點如果選對了,故事也是怎么寫怎么好看。
如果你寫出了大多數人都想看的故事,難道這個故事會不好看嗎?
在以上兩點之外,我經常用到的一個實用技巧是,用名場面寫作。
名場面,顧名思義,就是"有名的場面”,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令人印象深刻的場面”。
想一想,從年幼時代至今,讀過的那些小說里, 那些場面能帶給你畫面感,哪些情節讓你至今都能記住呢?
對我個人來說,《白鹿原》中白嘉軒咥面的場景至今歷歷在目,《龍族》第一部中諾諾仿佛帶著的刀劍的天使推開天國大門來到路明非面前的場景也讓人記憶深刻。
再想想,其實當我們說某部小說特別好的時候,腦海中回想起的并非是它的全部情節, 而是一個又一個的“名場面”。當合上一本書之后,反而是這一個又一個的“名場面”組合成了整個故事。
而對“名場面”的創作,其實可以貫穿在整個小說大綱的創作當中。
讀者要什么,我們就給他們什么。當你的故事是由一個又一個名場面組成的時候,寫作的時候你只要做到勾連起這一個又一個名場面就可以了。
而當你的故事中所有高潮低谷都是由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場面組成時,這本小說不好看都不可能。
話說回來,什么是名場面,名場面如何解釋, 其實很容易理解。只要緊緊抓住以下幾個要點就完全足夠了:
1.讓讀者完全想象不到、完全“意料之外”的情節。
2.讓讀者能腦補出極有沖擊力的想象畫面。
3.完全符合情節延展規律的故事橋段,也可理解為“神來之筆"。
4.讓讀者能發出驚呼的具體故事脈絡。
但總的來說,寫作能力的提升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徙千里以觀海,讀萬卷自成書。與其說寫作能力的提升需要堅持不懈,不如說這是一件需要水磨工夫的事情。
這條路上,沒有捷徑可走,但只要堅持走下去, 至少能寫出取悅自己的東西。
既然能取悅自己,那么取悅大眾的那一天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