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vivi薇薇
轉載請訪問獲得合法授權
秦始皇
前259年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1][2],秦莊襄王之子。[3]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4]
疑案:
1-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但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后,卻在史書上渺無蹤影,這不是非常奇怪嗎?直接牽扯出—長子扶蘇、幼子胡亥他們的母親們又是誰?
2-秦始皇為什么寵愛胡亥?歷史上真正的趙高是什么樣的?為何選趙高為胡亥的老師?
3-“焚書坑儒”真的是,我們理解的那樣嗎?………………
今天還是要說這本書
上回我們說到(十一)
對于秦昭王以后的秦外戚的情況,司馬遷為什么也沒有足夠的材料來加以撰寫呢?
歷史偵探今天與大家一起推理、推理
從歷史時代的連接和順序來看,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孝文王在位三天,莊襄王在位三年,接下來就是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由于孝文王和莊襄王在位時間太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由此我們可以說,秦國的歷史在秦昭王時代之后,緊接著就是秦始皇時代了,秦昭王以后有關秦國外戚的材料欠缺的事情,基本上缺的就是秦始皇時代的史料了。
秦國的歷史,司馬遷主要根據秦國的歷史記載《秦紀》等官方史料撰寫的。秦始皇的時代,距離司馬遷的時代較近;秦昭王時代,距離司馬遷的時代較遠。依據常理,到了司馬遷的時代,有關秦始皇的史料應該遠比秦昭王多的多。事實卻非如此,《史記》中有關秦國外戚的紀事來看,秦昭王時代相當的多,而秦始皇時代卻幾乎沒有,這就不能不說非常奇怪了。
往往奇怪的事情,一定有其奇怪的理由。正如司馬遷自己所抱怨的,對于秦始皇時代的外戚,他不是不想寫,而是苦于秦國政府的記載中沒有留下有關的材料而寫不了。那么為什么在秦國的官方記載中獨獨缺少了秦始皇時代相關外戚的記載呢?
對于這個問題,歷史偵探經過調查以后,終于在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賈誼《過秦論》中找到一種解釋,這個解釋就是:
“秦俗多忌諱之禁?!?/b>
賈誼這段的文字是這樣的:
“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為戮末矣。”
賈誼在這里說,從秦始皇、秦二世到秦王嬰亡國期間,秦國并非缺少有思想、有見解、明了時勢的人,而是這些人不敢出來講話。這些人之所以不敢出來講話,是因為秦國各種忌諱多,是一個言論自由收到鉗制的國家。不管是政府官員還是民間人士,都不能據實而言,都不敢盡忠拂過,否則的話。將會被治以重罪,忠言還沒講完,就已身死人亡了。
秦始皇以來,“秦俗多忌諱之禁”的國情,事賈誼在總接秦王朝之所以迅速滅亡的原因時指出來的。在秦始皇多種忌諱當中,有關楚國外戚的事情就是政治上的一大禁忌。史書中不時散見的一些有關秦楚關系曖昧的話,如:
秦滅六國,楚最無辜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等等。。。
上述,都應是與這種禁忌有關??季科饋磉@種禁忌,形成于他獨特的生長和成長環境,在華陽太后死后開始顯現,在昌平君反秦后定形。
我們講過,秦始皇的父親莊襄王嬴異之所以能成為王太子繼承人,是因為他投靠了楚系外戚,被華陽夫人收為養子的緣故。嬴異從邯鄲回到咸陽,娶了韓夫人生下成蛟以后,尚在邯鄲圍城中的嬴政之所以沒有被取而代之,也是靠的華陽夫人和楚系外戚庇護。莊襄王即位,華陽夫人被尊為太后,威臨國政,以昌平君為代表的楚系外戚再次進入政治中樞。
嬴政十三歲即位以后,政權由華陽太后、夏太后、帝太后三位太后代理,楚、韓、趙三種外戚勢力并立。三位太后,三種外戚勢力中,最為強大的仍然是華陽太后和她背后的楚系外戚。夏太后死去,經過成蛟之亂,韓系外戚衰落。嫪毐之亂后,帝太后被放逐,趙系外戚沒落。這個時候華陽太后和昌平君為代表的楚系外戚勢力到達頂峰。
由此可見,從嬴政的出生一直到他成人,他一直生活在華陽太后的庇護和掌控下。不僅他,連他父親的政治生命,都掌握在以華陽太后為核心的的楚系外戚手中,華陽太后和楚系外戚始終威臨他的身后,成為他生存的基本環境。他在這種環境中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叫作如芒在背。這種如芒在背的滋味,是又愛又恨又怕,宛若兒童長期在長者的威壓管教之下不得不壓抑自我、強忍心中憤懣,一旦時機來臨,將會一一發泄出來,反抗報復。
嬴政與華陽太后的這種關系,在秦漢歷史上屢見不鮮。一大家比較熟悉的實例來比括的話,就是漢武帝與祖母竇太后的關系。漢武帝十六歲即位,急于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他大膽任用新人,積極提倡儒學,變更制度,推陳出新,惹得保守而喜好黃老之學的竇太后不高興,一巴掌打下去,結果新人解職下獄,儒學廢除不行,年輕的漢武帝不得不老老實實的蟄居沉默、韜光養晦,一直等到竇太后去世,方才卷土重來,清除竇室外戚的影響,重新構建政權,再一次推行新政。
另外,在秦國可以比況的相似類型,就是秦昭王與宣太后為核心的楚系外戚間的關系??梢哉f秦始皇時代的華陽太后相當于秦昭王時代的宣太后(大家應該依稀記得《羋月傳》),秦始皇時代的昌平君熊啟相當于秦昭時代穰侯魏冉。宣太后在世的時候,秦昭王多年處在母親的威壓之下,受到以舅舅魏冉為頭面人物的楚系外戚掣肘,并沒有完全掌握政權。宣太后去世以后,秦昭王放逐了以穰侯魏冉為首的楚系四貴,大權獨攬。華陽太后去世以后,秦始皇也是放逐了昌平君熊啟,大權獨攬。秦昭王與秦始皇,在類似的歷史條件下,經歷了類似的成長經歷。
大家注意看下面的時間節點:
華陽太后去世,在秦王政十七年。這一年,嬴政三十歲。
昌平君熊啟被放逐,在秦王政二十一年,嬴政三十四歲。
所以說,秦始皇直到三十歲以前,并沒有真正掌權,也沒有獨裁專權的條件;直到三十四歲以后,他才開始獨斷乾坤。僅過了五年,也就是在他三十九歲時便統一了六國,他在統一天下過程中最實實在在的功績都集中在這一段時間。
以穰侯魏冉為首的楚系外戚,被解除權力以后,回到自己的封地安度晚年,不但都是善終,而且由于華陽夫人與安國君的婚姻關系埋下了東山再起的伏筆。以昌平君熊啟為首的楚系外戚,卻因為昌平君反秦復楚,成為被牽連的亂黨,秦國的罪人。在這件牽連廣泛的重大事件中,秦始皇的王后楚夫人和長子扶蘇也難免受到影響。
思考與行動
那又是如何個影響法?乃至于秦始皇遲遲不冊立正式的太子人選,請聽下回分析推理
參考資料
[1]?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三十六年……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蜓栽?‘今年祖龍死。’”
[2]? 裴骃《集解引》蘇林曰:“祖,始也;龍,人君像;謂始皇也?!?/p>
[3]?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于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4]? 秦始皇.中華英烈祠 [引用日期2013-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