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自我期待和他人期待的知識,引申到實際運用中,就是,要想鼓勵一個人,就讓他回憶曾經經歷過的成功經歷,要想打擊一個人,就引誘他回憶曾經失敗的經歷。
昨天在面對熊孩子不肯做作業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這個知識,于是想要運用一下,于是我一改以前的態度,問:“你還記得嗎?上周因為作業拖到很晚,到9點半還沒寫完,很困又不敢睡覺,想寫作業又打不起精神,這種感覺怎樣啊?”他當然說,這種感覺一點也不好。
“我也覺得,那種感覺太難受了。要是我的話,我肯定不會再讓他發生,你覺得呢”
他似乎在回想,然后說“嗯”,于是開始寫作業了。
我于是又想找一些成功體驗來鼓勵他先集中精力做作業,但是,我突然發現,我居然找不出來!看來,我們都忽視了孩子的體驗。
從早晨起床開一直始,一大波人就圍攻他,批評他動作慢,拖拉,還一直在后面催促他,
“先去上廁所”,“上完廁所要沖馬桶”,“先洗臉刷牙”,另一邊長輩催著“快來吃早飯吧,快涼了”
試問,如果換作一個成年人,面對這樣的早晨,感受到的是“成功體驗”還是“失敗體驗”呢?毫無疑問,只會感覺“我很糟糕,我什么都做不好”,然后大人見到孩子慢吞吞的還要吼上兩句:“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更加劇了這種“失敗體驗”
這種情況每天早晨都這么上演著,我們沒有一個大人覺得自己有問題,都覺得問題都在孩子身上,但是如果從上面這個知識點來看,問題還真在大人身上。孩子一開始慢是常有的, 但是大人每天都在給他灌輸負面的影響,每天都在增加他的“失敗體驗”,孩子能做好嗎?
那么問題來了,怎么扭轉呢? 思考并實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