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6月7日,義和團被端郡王載漪放進北京。進入北京的義和團組成十分復雜,其中大部分是各地饑民,很多盜匪也參雜其中。所以這幫烏合之眾受到了朝廷縱容,變得更加無法無天。打砸搶隨之發生,不但針對教民,也開始針對普通富戶實施劫掠。
此時更加恐慌的是東交民巷的各國使臣。各國公使迅速組織會議,英國公使從“一向可靠的中國人”那里得到消息,稱慈禧太后公開宣稱,要趕走北京城的外國人。董福祥的甘軍已經準備攻打外國使館區。這差不多算是最后一根稻草,各國公使連夜商討決定,派出軍隊保護東交民巷。英國駐華艦隊司令西摩中將,接到東交民巷的電報之后意識到了局勢的嚴重性,命令威海衛兩艘英國艦隊立刻開往大沽口。并與其他各國海軍將領在軍艦上舉行會議,商討局勢。最后達成四條協議:一,保衛使館;二,八國行動不是同中國政府開展;三,只有在必要的情況下才可以采取軍事行動;四,行動必須協調一致。
6月9日,第一批聯軍由西摩中將率領,英,美,奧,意四國組成。一直到6月11號,第二,三批聯軍的加入,八國共同派出維和部隊正式成立,向北京進發。西摩聯軍的出動,是庚子國變中的重大事件。它是導致慈禧太后與列強決裂的直接原因,這一事件之所以發生,一是清廷對當事處理不當,二是各國公使過于恐慌,行事蠻橫。
此時的慈禧和東交民巷的外國公司同樣恐懼,端郡王載漪謊稱洋人向北京調兵是為了推翻慈禧太后政權。“圍園殺后”的恐懼再次涌向慈禧太后心頭,她最終倒向載漪等人,調動甘軍入京,任命端郡王載漪管理總理衙門。大清帝國錯過了避免戰爭的最后機會。
從6月16日到19日,慈禧太后連續四天在儀鑾殿召見群臣痛斥洋人犯下的滔天罪行。其真正目的就是和列強決裂,把滿朝大臣拉到她的統一戰線。事實上,至少在6月17日,慈禧太后已經下定決心與列強決裂,最直接的證明是他派遣漢中總兵率領甘軍前往廊坊阻擊西摩聯軍。
6月21日清廷下發詔書,向大清帝國的所有邦交國宣戰。實際上在前一天下午,在東交民巷使館區已經拉開了戰幕。
其實慈禧太后圍公使館,真正目的是“以戰促和”,也就是通過圍攻使館等措施,讓事態出現僵局,無法解決,逼迫對方做出妥協。事已至此,太后認為只有這樣清廷和她個人,才不會為眼前的局勢付出太大代價。為了達到以戰促和的目的,慈禧太后具體策略是,猛烈阻攔天津租界的西摩聯軍,使其不能增援北京;而對東交民巷圍而不攻,想用這樣的辦法,逼迫列強退讓。
據使館內的英國公使記載,清軍圍著使館區,只是每天例行公事的進攻。清軍射出的無數發炮彈,對使館區造成的損失幾乎為零,為了保持這樣持續不斷的圍困壓力,清軍在火線上互相換班,但是絕大部分子彈像冰雹一樣飛躍使館區頂端,根本無法造成傷害。
然而事與愿違,7月9日在八里臺清軍與西摩聯軍激戰中,直隸提督聶士成在激戰中壯烈殉國,清軍已經無力阻擋聯軍攻進北京,而慈禧太后“以戰促和”的小算盤也基本破產。
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城。大軍壓境,已經由不得老太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