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多福.孟的《親密關系》中提到受害者監牢,在這個監牢里關著三個角色,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這里通過一個例子,聊一聊在親密關系(特指伴侶關系)中,這三個角色在兩人中是如何扮演的,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以及如何從監牢里出來。
?
妻子是家中最小的女兒,上有哥哥姐姐,有著非常強大的依賴需求,而這個需求在小時候沒有得到良好的滿足,所以成年后在不斷尋求。她感覺自己是被拋棄的而且是孤獨的,她認為自己是一個受害者。
丈夫是家中的老大,有著眾多長子女的共性,具備優良的責任感,是一個完美的拯救者。?
角色扮演
這位丈夫因為工作原因,經常應酬,很晚才回家。長期以往,妻子的依賴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不由自主地想象著各種可能,于是乎可憐的、絕望的、沮喪的、憂郁的、孤獨的等等地負面情緒充斥著妻子,她赤裸裸地扮演者受害者的角色。
她認為這一切負面的感受,都是丈夫的責任,感覺丈夫變了,不再愛他了,于是開始憤怒地批評和苛責丈夫。迫害者的角色出演地堪稱完美。
而丈夫呢,他在面對妻子受害者情緒和迫害者的批評時,感覺確實是自己的責任,自己確實應該為自己經常不在家這件事給妻子帶來的感受負責。于是,他盡量提早回家,來讓妻子的情緒和感受恢復平靜。其實,他就是在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滿足他拯救者的欲望。
可是,他是不會長期提早回家,相反的,有可能越演越烈,可能更晚回家,甚至長期出差,讓妻子的受害者和迫害者感受更嚴重,進而讓自己拯救者扮演過程中獲得更大的滿足度。
?受害者監牢的后果
三個角色的扮演都是在互相滿足著雙方潛意識的需求。但是,意識上,妻子覺得應該理解丈夫,因為丈夫應酬和出差都是為了家庭能過上更富足的生活,他一個人在外也是很累的,妻子為自己對丈夫的苛責感到自責;可是空虛感與孤獨感卻怎么也揮之不去,所以還是控制不住抱怨指責丈夫。丈夫呢,他覺得自己不能經常陪伴妻子左右,讓她一個人兼顧工作和照顧家庭孩子,也感受深深的自責,同時也為妻子不理解自己感到委屈和不滿。而丈夫呢還是不由自主晚歸出差,而且美其名曰公司安排,在家感受不到溫暖,自己也無奈。所以,他們兩個人的關系變得越來越遠,痛苦不堪。
?跳脫受害者監牢,收獲自由
有一天,妻子突然醒悟了。她知道了受害者監牢,她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直在扮演著受害者和迫害者的角色,而拯救者就是結婚多年的丈夫。他們在互相吸引著對方按照自己和對方的需要各自扮演著各自的角色。她不想再待在受害者監牢里了,因為,太痛苦了。
后來,她覺醒到如下幾點,她發現,進入和跳脫受害者監牢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間,進而,她跳出了受害者監牢,收獲了自由。
1、??????? 有受害者,就會吸引拯救者;有拯救者的地方,就會出現災難(受害者);有受害的地方就會出現迫害者。
2、??????? 改變不了別人,能改變的只有自己,所以要跳出監牢得從自己開始。
3、??????? 要跳出受害者監牢,首先需要跳脫出自己的角色,文中的妻子而言,就是受害者和迫害者。沒有了受害者,自然就沒有了迫害者。所以,首先應該跳脫出受害者的角色。
(1)跳脫出受害者角色,首先需要接受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吸引來的,沒有人迫害我們。自己的現狀只能由自己負責,與他人無關;
(2)接納自己的一切狀態,這些都是我們的一部分,無所謂好,無所謂壞,接納它們;
(3)套用網上熱語:我們要更好的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更好的自己。即,我們本自具足,本來就足夠好,當下就足夠好,所以,沒有受害者。
當她明了了這一切時,她不再扮演受害者了,她也不再去指責和抱怨丈夫,即不再充當迫害者,她也不再需要丈夫去拯救她。那么,丈夫的拯救者情結在她面前已經失去了市場。自然而然,丈夫在和她的互動中,也會不再扮演拯救者。雙方就回到了平等的關系里互動,各自為各自的行為與情緒負責。
當妻子明白了這些之后,她的行為有了改變。
他的丈夫此刻還是在長期出差的狀態中,此前,她經常給丈夫報告帶孩子的辛苦,自己身體的不適。而那一天,她寫了一篇關于和自己孩子互動的文章,那個文章充滿愛和輕松。她想發給丈夫看,但是,在按發送鍵的那一瞬間,她猶豫了,她反思她猶豫的原因。于是,她突然發現了,如果把文章發給丈夫看,那丈夫就會認為她可以很好的處理工作和孩子的事情,她無需丈夫的幫忙了,然后,就會失去丈夫的關注和關愛。她突然發現,正是這種對失去關注的恐懼,讓她一直深陷受害者的監牢里??墒牵丝蹋蝗挥辛松鲜龅挠X醒,她明白自己的情緒由自己負責,而無需依賴于丈夫,她當機立斷跳出了受害者的監牢,她輕松地按下了發送鍵。
文章發給了丈夫,丈夫看到文章,會心一笑……
筆者相信,文中的夫妻,開始了平等的關系,也就已經踏上了和諧親密關系的路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