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部分家長都崇尚于在家里“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傳統教育方式,有的是“嚴父慈母”,有的“慈父嚴母”,總之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永遠都不是統一的。
記得一位媽媽講了一件事,有一次孩子在家發脾氣,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媽媽在旁邊嚴厲的管教,一定要她自己把玩具收起來,可是小孩子卻開始哇哇大哭,爸爸聽到哭聲趕過來之后,看到這個場景,說:“這有什么不就是玩具嗎?至于這么大呼小叫的!走,跟爸爸玩去!”
看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種理論: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心理學家與教育學家都認為由于父母教養缺乏一致性,會使孩子的心理偏離加深。通過了解發現,造成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父母存在著一些誤區:
* 經常和孩子發牢騷、抱怨
* 很容易被孩子最終控制、決定
* 對孩子容易施以打罵等暴力
* 經常高控制地對孩子們說“不”
* 常常以工作太忙而推卸對孩子的教育責任
我們不要小看了孩子看臉色的能力,即使一個三歲的孩子也能通過長輩對待自己的態度中看到親疏不一或教養嚴松不一,從而尋找有利于自己的庇護!經常聽過朋友跟我炫耀:“我家孩子才3歲,就知道每次我教育他,去找奶奶幫忙了!每次要東西知道找誰能夠得到!是不是很聰明?”每次聽到這些,都想告訴媽媽們,出現了這種情況就一定要注意了!這種沒有統一性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導致孩子對父母有不同的態度和看法,不僅養成了孩子看人做事情的態度,而且使孩子在兩種教育尺度之間跳來跳去,也很辛苦的!
如何避免出現父母教育的不一致性?
首先教育的一致性要相互融合,而不是向我靠攏。很多媽媽看了一些育兒的書,覺得特別好,就要求全家人一起讀書,一起按照書上的做,這看上去很好啊,都是為了孩子的教育。但這樣做無疑就變成了媽媽是家庭中的權力中心了,加上書中的育兒理念并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孩子,家長會產生不同的意見,于是家人拒絕配合,最后就變成了各管各的!
教育其實也需要彼此制衡,而不是往一邊倒。當其中一方批評孩子時,另一方不要袒護,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責對方,應該互相配合、協調一致。為孩子制定清晰的教養方針,然后堅持下去,集中精力和時間改變舊的習慣,一旦孩子知道他們可以信任自己的父母、相信父母所說的話、不再試圖“見風使舵”,這就意味著家長在保持教育一致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次要強調一下父母和老人家之間的關系,作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他們格外疼愛自己的兒孫,他們總是想讓孩子更多地得到愛,但是過度的寵愛,常常會使孩子依賴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庇護,甚至當受到父母的正常教育時,他們也拒絕接受,而以祖父母、外祖父母作為反抗這種教育的武器。這種愛,對孩子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害了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如果家中有老人家,作為爸爸媽媽一定要去和老人家達成一致!老人家心軟又心疼自己的寶貝,但孩子的教育不是心疼就可以解決的,所以一定要讓老人家配合你們!
為孩子
我們永遠做得不夠
但是
慶幸地是
為孩子
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