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 ?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客家人的故鄉情
上周,天氣燥熱,原本要去圖書館,看到門口那么多人,就想著不如去博物館。
廣東省博物館,黑色和紅色的建筑,顯得它威嚴、厚重,慢慢的我也覺得自己的腳步很沉重。
但看到這些陳列品是幾百年,幾千年前的東西,我會在想這是怎樣的情懷,多少年前誰用這杯,又是誰用這器皿祭祀了天地,它又怎么在塵土翻滾中埋葬了這么多年。
我隔著玻璃,觀望著,一件件精雕細琢,古人的匠心,又仿佛在告訴著我們什么。
每個省的圖書館都會有這個省沉淀的歷史,也是精髓。
在歷史文化館里,我看了廣東省主要文化組成,客家文化,讓我印象深刻。
博物館如此介紹:
客家人,由中原遷徙而來,主要聚居于粵東北地區,使用客家方言。
顛沛流離的生活磨礪了客家人堅韌不拔、勤勞節儉的品質,聚族而居,耕讀傳家成為客家人的傳統。
千百年來,客家人不斷遷徙。他們不忘中原故土,把歷史的烙印和心中的情感傾注在自己的名字上——“客家”
讀到讓我內心顫抖,久久不能平復。
一詞“客家”包含了多少故鄉情,在這樣的情愫下如何遷徙闖蕩了幾千年。
這么長時間,對故鄉的情便是他們在外的支撐,習慣了,習慣去想念,那種想念“沒有在深夜里痛哭過的人”是體會不來的。
其實,穿過歷史,回到現在,這種感情再平淡不過,沒有活了幾千歲的人,所以只有歷史在對自己深情,或者是感同身受的人。
故鄉的春
廣州的春,沒有北方那樣四季分明,一年里,樹葉繁茂,花兒芬芳,夏季長一些,冬季沒有那么冷。
而北方的故鄉,因為地處中原,四季分明的很,所以我一直認為什么農時、農令都是為中原寫的。
算一算時間,我已經有四年沒有過家里的春天了。
但我依稀記得,上學的路上,下起了似鵝毛的雪,春里的雪更加輕柔,這就是“桃花雪”。
學校和家里的楊樹,掛滿了毛毛蟲,母親每天都掃,好不容易掉完了,又出現了楊絮,這回不僅僅是院子里,配合著溫柔的春風你的衣服上,頭發上,屋子里,到處都是,打趣的人會說,這是不融化的雪。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每日我都在等待,等待花骨朵成為花朵,我為他們記錄最精彩的時刻。那一天終于來了,在排隊吃飯的時候,在花兒中間唱著紅歌,慶祝著,迫不及待的呼吸著。
家里后面有一個雜樹叢生的荒地,那也是我經常走的地方,作為植物好奇者,會去查看生長情況,不過重要的是這里有新鮮的嫩嫩的香椿葉子。這個東西很容易和臭椿混在一起,所以采摘的時候我會仔細聞一聞,然后高興的拿回家去讓母親做成香椿炒雞蛋給我吃。那時對于我來說很奢侈,因為只有春季在它還是嫩葉的時候才可以吃到。
但是現在是更加奢侈了,甚至不再想著。
有日晨,看到樹葉的新綠心情不錯,便給母親打了一通電話,詢問她在做什么,也想分享我的心情。
母親突然說:“今年我給你準備了香椿。”
因為想到自己多年未食它,情緒會比較激動,眼淚也想掉下來。
“媽,您今年真是有心,太愛您了!可是我這剛工作,不知道什么時候回來吃好?國慶節就臨近考試了,回去會有一些影響。”
“那就過年回來再吃!我今年把香椿焯水放在冰箱里凍著...到時候定個機票回來吧!”
“恩,今年也沒有學生票了,回老家高鐵票也頂個機票了,希望到時候機票 不會很貴。”
“恩。我們現在在吃飯呢”
“那好,你們慢慢吃,我也要上班了”
“好好給人家做工。”
“好,您放心”
穿過馬路,走到湖水邊的樹下,遠望,是不是故鄉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