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上周(2016.12.14)習得課講到了“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課堂進行中,周老師布置了課后作業:“做一做實證研究”。
思來想去,既然在做本三上B2的高級寫作助教,既然本周寫作課交給我來上,那不如就來個寫作策略的實證研究。但是為了確保可以寫成小論文,以后便于抓住被試做質化研究,不如選更熟悉的被試,突然靈光一現,就邀請YS和MM好了。一位學漢語的韓國小弟,一位學韓語的中文小妹,現在都是同門,不如牛刀小試一下?
果斷邀請,果斷出題,第一次,借個新潮,先從讀后續寫開始。給被試一段未完成的中文小故事,請兩位被試分別用漢語、韓語續寫這個故事。母語+二語的續寫。但是寫出來以后怎么操作,其實,我還不知道。BUT,不管三七二十一,文獻先查起來。
查找:
CNKI上轉了一圈,沒找到什么寫作策略的實證論文,讀后續寫的內容也不多,當然先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Professor Wang.除了大肆宣講讀后續寫之功效外,我更想找到一些實證研究來模仿。
今天閱讀了第一篇:
論文:
姜琳 陳錦 讀后續寫對英語寫作語言準確性、復雜性和流利性發展的影響.現代外語.2015(6)
實驗操作:
該實證研究基于上下兩個學期的中國學生的英文寫作課,為期22周。
將四個平行班分為兩組,續寫組+命題組。
前測+干預+后測1+后測2
前后測都以“看圖寫作+自由寫作”為測量工具。
干預即:一周課堂寫作,一周寫作教學(教授記敘文寫作技巧)共完成6次寫作任務。
續寫組:閱讀300-600字的材料,
命題組:無閱讀材料。
每次寫作任務,老師只做作文內容和結構的批改,不做語言批改。
評價:
用T-unit評價語言準確性、復雜性和流利性
T單位? T-unit :由一個主句和任何依附于該主句的從屬性句子所構成的單位
準確性:
無錯的T單位數/T單位總數
錯誤的T單位數/T單位總數
復雜性:
從句數/T單位總數
非獨立從句數/從句總數
流利性:
總詞數/T單位總數
總詞數/從句總數
總詞數/無錯的T單位總數
實驗采用 重復測量的單因素方差檢驗? 得出結果。
準確性:
命題組:三次測試存在顯著差異,后測1、2 明顯高于前測。后測1顯著高于后測2
續寫作:三次測試存在顯著差異,后測1、2 明顯高于前測。后測2顯著高于后測1
獨立樣本t檢驗:命題和續寫兩組的前測無明顯差異,后測1無明顯差異,后測2,續寫組高于命題組
說明:續寫組和命題組都能促進準確性,但,續寫組長期效果更明顯。
復雜性:
命題組:三次測試存在顯著差異,后測1、2 明顯高于前測。后測1、2無明顯差異
續寫作:三次測試存在顯著差異,后測1、2 明顯高于前測。后測2顯著高于后測1
獨立樣本t檢驗:命題和續寫兩組的前測無明顯差異,后測1、2,續寫組高于命題組
說明:續寫組和命題組都能促進復雜性,但,續寫組的短期、長期效果更明顯。
流利性:
命題組:三次測試存在顯著差異,后測1、2 明顯高于前測。后測1、2無明顯差異
續寫作:三次測試存在顯著差異,后測1、2 明顯高于前測。后測2顯著高于后測1
獨立樣本t檢驗:兩組的前測、后測1、2都無顯著差異
說明:續寫組和命題組都能促進流利性,二者效果相當。
個人感悟:
1. 實證研究結構完整,前測+干預+后測1、2
2. 論文對測試的數據回收說明不夠:實驗結果數據圖表在論文中出現得非常突兀:評分員對兩組學生作文的評分依據是什么?評分員給予學生作文分數?還是根據T-unit對學生作文進行T-unit統計,換算為評價指標?這些數據如何轉化為圖表?(這與本人不懂SPSS有很大關系)
3. 語言準確性、復雜性和流利性的評價指標解釋不清,使用T-unit(主句+從句)評價準確性,是否全面?學生習作中的單句不算入統計范圍嗎?無例句,無說服力。
4. 做讀后續寫的研究,把閱讀材料中的語言項統計出來,與學生習作的實際產出進行對比,是否更細致?更量化?
5. 討論部分提及作者與受試的交流,是否應將這樣的質化研究作為實證的一部分,納入考量體系?
6. 結余部分空洞。全文好似一個鼓吹“續寫”方式很好的議論文。
看完本篇,要立即搜找更適合自己的學習范本。比如是否有實證研究集中對閱讀材料和學生產出進行語言項對比的量化研究,以及對學習者寫作策略的質化訪談,進而再將質化內容編碼為量化數據,再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