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次與愛人的對話,她說現在打摩的價格上漲了,生活成本提高了。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理應在共享單車搞局下,摩的的價格應該是下降的?抑或這只是最后的殘喘?
從方便到妨礙,它是如何一步步走上丑化之路?
單車共享之爭,也就是以摩拜和OFO為主的各色單車。因為市場競爭決定,第一和第二位資源占有存在的巨大差別;所以在爭一哥的路上,兩家公司瘋狂造車,各式營銷,為的占居消費者最后一公里,哪怕不賺錢。最終,投放超量,多地政府無奈出“狠招”整頓亂象,劃禁停區以及控制單車投放量。企業競爭,最后政府面對市民給企業擦了一次屁股(花出額外的人力物力來規范引導消費者)。還記得共享單車剛出時,什么國民素質“照妖鏡”,現在壓根就礙眼、礙腳。回憶起某名人說過“公共其實是制造垃圾”,現在看來是正確的,不說維修的問題,單說這量就夠了。
單車共享之爭最后(至今)埋單的是誰?
一是政府和公民,因為公共空間被占用了。額外的人力物力來規范梳導,占道現象導致行人堵塞,而且有騎著單車的同學也是在人流中緩慢推車而行。也有個別小區或者住區不讓共享單車進入,當時的“最后一公里”,只剩下“中間一公里”了。
二是摩的用戶,共享單車最初的競爭指向摩的,競爭之初也有摩的師傅將單車惡意損壞,畢竟搶了他們的生意。當年地鐵口一排摩的師傅列隊等候的尊貴情景再也沒有了。后來欣喜的是知道有摩的提供定時預約服務,從家門口接送,可以看到在競爭中服務變得更人性。當然價格也更高了,當時的“薄利多銷”慢慢演變成現在的“尊貴體驗”。當然還有那些不會(不方便)騎單車的朋友。市場細分,共享單車與摩的服務對象不同,競爭關系變成互補關系。當然摩的已經少了很多。
我回憶到當時趕時間,直接打的出租車,價格也貴了很多,我的詫異換來司機抱怨公司提價,生意難做。感嘆相似的場景,網約車拉升出租車價格,共享單車拉升摩的價格。
那共享單車又會不會重復網約車的后路子呢?
可能同樣的出現合并,然后價格上漲,畢竟培養了使用習慣嘛。據說都還沒有找到營利模式,有可能就是大數據進入,分析用戶習慣,最后用數據賺錢?
從免費到付費,新價值需求,變化常在,不斷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