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朱元璋廢了宰相制度,皇權得到高度集中,然所有的文檔都壓到了皇帝的手上,效率太低,因此就需要想出另外一種方式來提高行政效率,又保證皇權的集中,內閣票擬制度便充當了這種角色。
票擬的由來與演變
自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件后,朱元璋撤銷了中書省、尚書省,提高原來戶部、吏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的地位,將宰相的權力分給了六部,原來由宰相負責的公文就都落到了皇帝的身上。朱元璋不得不仿造唐宋舊制設置了華蓋殿 、文華殿 、文淵閣等諸大學士作為皇帝顧問 ,此時的內閣并不是官署,只是作為顧問。
明朝永樂年時,因朱棣長期征戰,內閣大學生可以隨天子左右參與機務,內閣大學士正式成為官名,且品級不斷提高。
明朝宣德年時,內閣已經掌握一定決策權,凡是“上之達下”的內容都要由內閣來起草傳達,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就叫做“票擬”。
明代正統年時,票擬成為內閣的專有職權 , 此時的內閣權力已經超過六部 , 至此票擬成為一種正式制度。
在內閣票擬制度成熟時,大臣向皇帝遞交文件的步驟
在內閣票擬制度成熟時,全國大小奏章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準,皇帝用紅字在奏折上作批示,成為“擬紅”,最后由六科校對下發。
一般情況下,皇帝只會批寫幾本,大多數的“擬紅”都是由司禮監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筆的,這也是明朝時能滋生那么多奸邪宦官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