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茫茫的大草原上,一大群原始人正在尋找食物,突然看到前面有一點風吹草動,別的人拔腿就跑,如果你在在那里,你會怎么做?是站在那里觀察一下什么情況?還是也把腿就跑?肯定是后一種,因為看到這種情況,你的大腦會給你釋放一種預警信號,前方可能有危險。這個時候你根本沒有時間去辨別,只能本能地采取最有可能避免風險的措施。就是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慢慢的,這種基因就一代代地傳了下來,形成了今天的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現(xiàn)在講就是,在團體壓力下,放棄自己理性的思考,做大家都在做的事。
有一次,英語聽力課間休息,出教室后,小伙伴說“Let't go to WC!”,我回復:“OK”。讓后調(diào)皮的我?guī)ьI(lǐng)他朝著“相反”的方向走去,沒走兩步,我的伙伴說,難道那邊沒有廁所嗎?我說,Yes。我們的對話,又被剛出教室的兩個女生聽見了,她們遲疑了兩秒鐘,然后也向我們這邊走,我沒有想到本打算開個玩笑,沒想到牽連到了無辜者,所以趕緊說那邊就有廁所,大家都尷尬地笑了下。
不免又一次被從眾效應所觸動,因為不需要動用我們的大腦,所以選擇了最保險的方式,跟隨大眾。
老祖先遺傳下的從眾基因,確實在一些關(guān)乎于生命的延續(xù)上有極大的作用,因為當大家都緊張地奔跑時,你不可能站在原地觀察發(fā)生了什么?上古時代原地不動的人可能就被猛獸給吃了,現(xiàn)在不動的人也許就被地震等一些自然災害所傷從而丟失性命。
這個不斷被刺激的基因也就會不經(jīng)意間,在日常生活中反復激活,甚至被利用。
還有一件剛發(fā)生的事情。冬至那天,食堂有一個窗口不賣米飯,改賣餃子,而且排隊的人還特別多,但是有一個窗口一直是賣餃子的,只是今天人有點少,我也是被大眾(包括一起的伙伴)的力量所控制,寧肯排隊也不愿去同樣都是餃子的另外人少的窗口買。
后來我仔細想了一下我當時的思考經(jīng)過,大致是這樣的:第一,都是賣餃子的,為什么這一家人多,說明有什么另一家沒有的好處吧!第二,在這里好歹還有同伴一起,在那里就算你早買,不還是得等他們嗎?
概括起來就是:第一是盲目從眾,第二是渴望歸屬感,不想被落單。
再講一件小事,有一次上數(shù)學課,快遲到了,到教室時,屋子里基本上都坐滿了人,但和我兩個小伙伴一進教室還是立刻就發(fā)現(xiàn)中間區(qū)域第二排連著有六個空位,然后左邊區(qū)域第六排有三個空位,然后我們就十分“高興”地選擇了相對于第一種不好的第二種選擇。因為本能地認為那么好的位置肯定已經(jīng)有人占了,但事實上呢,我發(fā)現(xiàn)桌上面沒有書啊!于是我就問了旁邊的同學這里有沒有人,答案是:沒有人。
這么好的位置為什么沒有人坐呢?很顯然,大家都沒有坐,這一個現(xiàn)象就在“提醒”后來者“這個座位不能坐”,誰也不知道這個位置為什么沒人坐?但肯定有原因,所以為了保險,自己還是選擇不坐在那個位置吧!
而且更奇怪,讓我的小伙伴一起去,都沒人敢坐!于是我只好自己去享受著這么好的位置。從眾心理到底有多大的力量?大家都已經(jīng)看到了。
大家都在做的事會給人帶來壓力,這種壓力叫做團隊壓力,這種壓力會讓你不自覺地跟著做。
現(xiàn)在娛樂節(jié)目,也少不了幕后的笑聲,來帶領(lǐng)大家笑;不少推銷員少不了“我這種產(chǎn)品,買的人都已經(jīng)多少多少人了,連誰誰都買了”,再比如,現(xiàn)在依然不減的“中國式過馬路” 現(xiàn)象。
所以,對于一些對的事情,一定要做,不要被吃瓜大眾遷著鼻子走,要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好壞,而不是因為大家都在做,所以我也做。
生活中真的不缺這樣盲目從眾的例子,不信,稍微留意觀察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