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團建活動的時候,提了一個問題:“你最合得來的人是誰?”這似乎不是一個思考題。答案應該很自然能脫口而出的名字。幼兒園單純的孩子,你讓他說好朋友的名字,他能不假思索地跟你說出一長串的人名。說起好朋友,臉上更是洋溢著快樂,眼睛里閃爍著星星。
? ? ? ? 可是,一屋子的成年人卻把它做成了思考題,甚至沒有了答案。
? ? ? 我也時常問自己:我和周圍的同事算真正意義上的朋友嗎?學生時代的好朋友又有多長時間沒聯系了呢?
? ? ? ? 職場中我們更多的是謹言慎行,我們不善于講真實的自己。 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本身存在不同的差異,很多心靈上的溝通受到了阻礙。職場中的我們都不由自主地做了一層能保護自己不去受傷的屏障,這層屏障保護自己的同時,也把自己困在了殼里。
? ? ? ? 其實不要求所有人都能成為我們的朋友,但是也不要拒絕將同事發展成我們的朋友,要清楚的知道朋友的定義是什么,因為很多時候,同事很有可能就是能夠溫暖和鼓勵我們的人。
? ? ? ? 友情是需要去經營和維系的。
? ? ? ?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似乎對于人際交往不那么熱衷了;我們們更傾向于守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畏懼、不愿意接觸新的圈子,不想再結交新的朋友。
? ? ? ? 屈指可數的朋友也無非還是在學生時期的那個她(他)。可就這樣的關系,也總是成了微信里的:改天、下次、有空。
? ? ? ? 殊不知,改天可能是這個月的“32號”;下一次可能是這周的“星期八”;有空聚聚可能是“明天的25點”。
? ? ? “改天”其實是個未知數。因為我們要賺錢養家,我們要照顧家人,我們還有很多的事情要處理;可是,我們真的沒有時間嗎?
? ? ? ? 成年人的人際交往已經嚴重降級。培根說:“沒有友情的社會則只是片繁華的沙漠”。
? ? ?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也許我們都有著如此的感慨,人心叵測,知音難覓,年齡越成熟,越不敢深交。
? ? ? ? 但愿我們人到中年還能有相信誠摯交往的人,彼此間的互動,不止于一句微信上的簡單問候。就如孟浩然在《過故人莊》中寫道:“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故人備好燒雞陳酒,我邀你至,不講虛禮與排場,簡單而又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