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天的我們會感到疑惑:超出本分的好處不該要。但問題是,哪些是該拿的,哪些是不該拿的,哪里有嚴格的界定啊?
答:1、今天確實沒有嚴格的界定了,但禮制社會是有嚴格界定的。
2、為什么呢,因為今天已經不是價值一元化的時代了,就連在公交車上該不該給老人讓座這種事,都會有正方、反方、第三方發表不同的看法。
3、而在禮制社會,價值高度一元化,每個人的“分內”和“分外”都很明確,完美的生活方式就是畢生恪守本分,活得既不更高一點,也不更低一點。
4、如果論資排輩,你熬到升級的時候了,你的生活規格才可以相應地升級。
二、有一件事,我們誤解孔子了
1、背景: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對顏回的感情特別深厚(哭說“天喪予”)。
2、事由:顏回死了,顏回的父親就請孔子幫忙,讓孔子把自己的車賣了,給顏回買一個槨。
3、結果:孔子毫不含糊地拒絕了顏回父親的請求。
4、理由:第一,自己的兒子孔鯉死的時候,就只有棺,沒有槨,因為以孔鯉的身份就不該有槨。顏回的身份并不更高,所以不配用槨。
第二,自己好歹做過國家干部,還是高級干部,出門坐專車是這個級別該有的體面。如果把車賣了,以后出門只能靠腿,這成何體統!
5、誤解:《論語》的這段內容,在今天看來特別沒有人情味兒。
6、真相:因為,“禮”的核心是“克制”,或者叫“恪守本分”。
孔子一生致力于“復禮”,要把禮崩樂壞的世界恢復到禮樂和諧的從前,所以,無論私人感情有多深厚,無論他的心里有多想傾家蕩產給顏回風光大葬,但這種感情一定要受到禮制的約束。
也就是說,顏回的喪葬規格必須合乎他的身份,自己的出行規格也必須合乎自己的身份。一切剛剛好,這就是中庸之道。
如果孔子真的賣了車給顏回厚葬,那就應了密康公母親的那句話:“小丑備物終必亡”,一定沒有好下場。
三、你真的以為:在那個時代的貴族眼里,虛名比實利更重要嗎?
答案是:呵呵。
1、故事情節:晉文公執行“尊王攘夷”策略,替周襄王奪回了王位。要論功勞,再沒有比這更大的了,所以周襄王拿出很多土地賞賜給晉文公。晉文公貌似一點都不貪心,回答周襄王說:“土地我就不要了,我只希望將來我的墳墓里邊能挖一條地道。”
(notice:晉文公貌似一點都不貪心,貌似)
2、背景知識:喪葬規格同樣各有各的本分,埋葬天子才用地道。所以晉文公真正想要的,是一部分天子的禮儀。
3、在今天看來,如果周襄王同意了這個請求,能省下大片的土地,沒有任何實際利益上的損失。
4、今天的我們會得出結論:在貴族社會,虛名遠比實利重要。
5、真相是:如果沒有地道帶來的這點虛名,晉文公再有實力也只是霸主,是諸侯們的大哥,
但以他的實力,再加上這一點虛名,他就隱隱然比其他諸侯高了一個輩分,和天子平輩了。
周襄王不能容忍這種事情發生,于是冒著得罪實力派的風險,長篇大論講了一番拒絕的理由。晉文公倒也沒有翻臉,不情不愿地放棄了地道,接受了土地。
6、恍然大悟:看似爭“禮”,實際是想爭更大的“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