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規劃這個行業不管在國外還是國內,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簡單的說,在封建農奴時代,是不需要職業規劃的。國內的發展,就是所謂的“下崗再就業”和“自主擇業”。沒有自我的選擇機會,也就沒有規劃的空間和必要。
這個行業或者說職業,也可以說從業者,在美國等國家是劃歸到心理咨詢類的范疇。而心理咨詢類在某種意義上屬于醫學的范疇。所以,我們可以很好理解這個行業的收入水平。在國外,外科醫生是金領行業,同樣,在40歲之前,他們幾乎沒有收入,并且背負大額的學生貸款。
這個行業很大程度上是哲學,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等學科的交叉學科。背景知識相當復雜。如果只是想靠幾天的課程就可以獲得很好的收入,肯定是不現實的。這個和律師執業考試一個道理。當然,對于以后的發展,這個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也不好評價。職業規劃的主流理論也從來沒有把收入作為職業規劃的唯一目標。這個行業和老中醫一個道理,老中醫并不一定都有很好的收入,但是,剛入行就想獲得很好的收入水平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收入水平也要從職業生涯整個周期來看,很多運動員年輕時候很好的收入,老了也會出問題。這個要辯證的看。
從職業規劃的角度來說,既然選擇這樣一個行業,首先要了解這個行業的工作內容。這個行業的工作范圍和職責很好找到,在這里也不再重復了。然后,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個人特點,綜合的評估自己是否適合這個職業。
至于客戶的來源問題,這個從來都是雞和蛋的道理。社會的需求,和人的需求一樣,按馬斯洛的理論,逐漸會發展到追求自我的時代,不過,這需要耐心。AI的想法可能已經幾百年了,直到這幾年,可能才真正被大眾接受。心理咨詢,了解歷史的人可能更知道其中的艱辛了。至于自身的執業能力,一定要不斷加強。當然,每位職業規劃師側重的方向不一樣,要求也不一樣。
客戶是接受專業的輔導,還是自己解決。這個和處方藥一樣,我們收了服務費,自然要提供更好,針對性的服務,同時,也承擔對等的責任。作為專業人士,我們還是建議客戶,如果遇到一些非常重大,緊急的職業生涯困惑,還是找專業的職業規劃師幫助解決。術業有專攻,我們不反對客戶自己在家做飯,但是如果想省時間和接受專業服務的話,還是去專業的餐廳。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對新事物,新的服務都會有一個從拒絕,懷疑,猶豫到接受的過程。這很正常,我們要給客戶和自己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完成這個過程。
這個問題也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換成其他行業,答案也大同小異。作為職業規劃師,沒有必要為自己職業生涯的迷惘感到困惑。不斷的學習,提升,發現自我,讓社會大眾認識到職業規劃師的價值所在才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當然,這個行業也不是完全沒有高科技的支持。IBM的waston系統也在做人工智能和心理咨詢結合的嘗試。我們也可以朝這些方向努力。我們更多的是幫助客戶解決問題,至于方法,需要不斷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