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校換上床下桌,大家因為一個問題糾結著。
一共六個床位,一排三個。床位自然有等級之分,睡在最里面的自然最舒服,不用在門口聽著關來關去的門聲,也不用夾在兩個人中間。
最里面的是加長床,按道理說應該最高的兩個人睡里面,我和另一個哥們在我們之中算是最高的兩個。按照我的意愿,我也想睡里面,因為在門口已經睡了一年了,冬天有人出來進去的,冷風只往被子里鉆。要是誰沒關門就走,讓人張口就想罵娘。而且睡在門口是沒什么私密空間可言的,不管干什么,都能被路過人看見。
但一個舍友,也同樣想睡里面的床位。他是個依賴性比較強的人,安全感比較低,所以比較喜歡這種沒人能看到的小空間。
這就是矛盾點吧,按照常理,我可以睡里面,沒說的。明天,我可以理直氣壯的把東西放在那邊,一臉狡黠的對他笑上一番。他對此可能有意見,因為按他的說法,我一直都睡在外面,所以這一次也應該睡外面。
如果以這種想法,到了明天,也許我們表面上沒有吵鬧,但內心肯定會斗著勁。
這個最里面的床位,一定是最好的嗎?
也許并不是。
從位置來看,的確這個地方能讓個人有一個感到舒適的地方,但這種舒適感我們要的嗎?我們都在說,要逃離自己的舒適區。舒適區這個地方,需要下一定決心才能逃開,因為規避風險是常人的本能。在這個舒適區,我的確能有安全感,我可以在里面干任何想干的事,盡情的放縱自己,可以盡情的拖延,懶散,根本不會有人會特意留心這個角落。
睡在門口就不一樣了,身后開關門的舍友,的確會影響到我,但對于我也是個監督和提醒。以前看了一個結論,人們的拖延會越陷越深,越陷越深,憑借個人的力量很難在走出來,這時候就需要一個聲音來喊"停"。
身后忙活的舍友,就是對我拖延的一種打破和提醒。
另一點,如果我真的去跟他爭這個床位,在別人看來這也許是一件很小的事,兩個人卻在這里喋喋不休,無論結果怎么樣,我們在別人眼中的形象無疑會低一個檔次。
第三點,如果我能大大方方把這個床位讓給他,告訴他床大一號就大一號,小一點的床我也能睡下,不至于那么夸張。在對方心里,一定會感激我,并且此刻的個人領導形象也就凸顯出來了。
同時,這又與我之前看的那本書上說的呼應了,要積極承擔。很多事都是我們無法自己控制的,我們只能去擺正自己的位置,如果把個人放在個被動的地方,聽別人安排,或者任由床型號來確定位置,這就已經是在控制之下了。
此刻就應該積極主動一些,把心里的那個魔怔給消除,主動分配床位。這樣一來,個人的失才能換來更大的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