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接口(BCI)技術正逐步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應用,成為醫療領域的一顆璀璨新星。近日,全國第三例、同時也是上海首例腦機接口臨床試驗植入手術在華山醫院成功完成,標志著我國在腦機接口技術的探索與應用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此次手術的成功,不僅展示了我國醫療技術的精湛,更體現了腦機接口技術在改善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巨大潛力。手術過程相對簡潔高效,通過將一枚硬幣大小的腦機接口體內機嵌入患者顱骨外,成功采集到了大腦中運動區域的神經信號。這一創新性的治療方法,為因車禍導致頸椎脊髓損傷、長達4年無法完成基礎動作的患者帶來了希望。術后,患者恢復情況良好,已能下床坐輪椅,這無疑是對腦機接口技術有效性的有力證明。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手術所使用的腦機接口產品NEO,是由博睿康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洪波教授團隊合作開發的。該產品在上海完成了研發和型式檢驗,并于2024年8月成為我國首款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的腦機接口產品。這一里程碑式的進展,不僅彰顯了我國在腦機接口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更為該技術的商業化落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博睿康作為腦機接口技術的領軍企業,其背后的資本力量同樣不容小覷。公司100%控股母公司博睿康科技(常州)股份有限公司的背后,匯聚了紅杉中國、凱風創投、熔拓資本等投資機構。這些資本的注入,無疑為博睿康在腦機接口技術的研發與商業化道路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據實控人胥紅來透露,公司最近剛剛完成D輪融資簽約,這將進一步加速其在腦機接口領域的布局與發展。
除了博睿康之外,我國在腦機接口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方面還涌現出了眾多優秀企業和研究機構。上海市科委表示,上海正聚焦侵入式、半侵入式賽道,重點推進腦機接口產品化、建設共性技術研發服務平臺、推動臨床試驗與應用示范等工作。這一系列舉措的出臺,無疑將推動我國腦機接口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
從全球范圍來看,腦機接口技術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隨著技術的階段性成熟和海外熱點的多重刺激,我國各方面頻繁出臺相關政策支持腦機接口技術的商業化落地。例如,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上海市提升生物醫藥企業國際競爭力行動方案(2024—2027年)》中明確提出,要支持生物醫藥企業在腦機接口等國際前沿領域和新賽道加強前瞻布局。廣東省和北京市也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加快腦機接口技術的突破和產業化進程。
在市場規模方面,腦機接口技術同樣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全球腦機接口市場規模有望從2023年的23.5億美元增長至2033年的108.9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6.6%。而在中國,醫療領域有望成為腦機接口技術的主要產業化方向,占比高達56%。這一數據無疑為腦機接口技術的商業化前景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作為新質生產力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腦機接口技術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追捧。政策層面的鼓勵、醫保的支持以及技術的不斷成熟,都為腦機接口技術的廣泛應用提供了有利條件。
從投資層面來看,腦機接口的三條主線:一是海外先行產業突破帶動國內映射標的景氣預期抬升;二是有望推出消費級腦機產品的公司;三是有望受益于腦機產品落地的應用端公司。這些建議無疑為投資者在腦機接口領域的投資決策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展望未來,隨著腦機接口技術的不斷成熟與廣泛應用,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技術將為人類帶來更加健康、便捷的生活方式。同時,我們也期待更多的企業和研究機構能夠加入到腦機接口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中來,共同推動這一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在商業化加速落地的背景下,腦機接口技術無疑將開啟醫療領域的新紀元,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