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讀了一位簡友的文章,大意是說你喜歡吃蘋果,讓你天天吃蘋果,頓頓吃蘋果試試,保你再不想吃蘋果,見了蘋果就反胃。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吃蘋果中的哲學。我們先要知道某個東西好,然后才欲求它,而不是先欲求它,然后才說它好。我們先得吃過蘋果,有吃蘋果經驗,知道蘋果好吃,得出蘋果是好東西的判斷,然后產生吃蘋果的欲求。我們知道蘋果好,產生吃蘋果欲求,就是常說的喜歡吃蘋果。而不是先喜歡吃蘋果,然后才說蘋果好,也就是不是先欲求它,然后才說它好。
在這個案例中,蘋果是客觀存在,它是大是小,是酸是甜不會因為我們的意志而改變。蘋果是酸是甜,好吃還是不好吃,是我們吃過后,感官的認識。同一個蘋果,張三說甜,李四說酸,蘋果還是那個蘋果,在我們眼中卻不同了。王陽明說過類似的道理,我看花,則花在;不看花,則花不在。
文人墨客都愛描雨,心情好時,雨是美好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心情不好,雨也哀怨纏綿,梧桐更兼細雨,點滴到天明。雨不知道這些,該什么時候下還什么時候下,你喜也好,你怨也罷,天要下雨,就只能接著。花也好,雨也好,都是客觀存在,是案例中的蘋果,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一樣的事,不一樣的看法。外來刺激只在意志愿意接受的情況下方能影響意志。事物本身無所謂好壞,正如案例中的蘋果。使我們煩惱的不是事物,而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
活著就是不斷滿足欲求的過程。一個欲求得到滿足,得到的不是快樂,而是痛苦。痛苦是生命的本真。一個欲求滿足帶來的快感是短暫的,隨之而來的是空虛和無聊,是永恒的痛苦。就像喜歡吃蘋果的人,天天吃蘋果,頓頓吃蘋果,欲求得到滿足后,看到蘋果就反胃,想吐。欲求滿足后,痛苦浮出水面,而人天生懂得規避痛苦,于是,尋找新的刺激,追求新的欲求。一個欲求得到滿足,再去追求新的欲求,人生就這樣消逝在時間的河里。發現刺激,追求刺激,滿足,厭煩,尋找新的刺激,這就是人生,學者和農民沒有不同。
閱讀也是欲求,書籍是案例中的蘋果。和其他欲求不同,閱讀欲求更難滿足,蘋果種類繁多,新品種不斷出現,學無止境,好書何其多,要讀完是不可能的。欲求得不到滿足,也就沒有厭煩。閱讀欲求難以滿足的特性,決定了它比其他欲求更正經一點。(笑)越容易滿足的欲求,厭煩來得越快,比如游戲,比如賭博,短暫的快感后是長時間的空虛無聊。只有不斷地加大刺激求得新的滿足,游戲越來越瘋狂,賭注越下越大。
在健全的心理狀態下,只有行為才會讓良心背負重荷,愿望和思想都不會。欲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因為欲求付出了什么樣的行動。就像一個人整天想著殺人,想著強奸婦女,但并沒有付諸行動,所以不能給他定罪。
生活處處是蘋果,如果我們想要把握和擁有某個東西,就必須放棄和擱置其他東西。如果我們不能下定決心,像市集上的小孩一樣看到任何東西都想要,最終什么也得不到。在我們以為擁有了蘋果的同時,已經失去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