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的需要,每年都會安排幾次出國商務考察。在國外,除了感受到異域的風土人情,白云藍天,也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細節,這次就談談幾個關于交通的細節。
1.過馬路
在國外大家經常開玩笑說分辨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怎么過馬路。這次倒不是談“中國式過馬路”,因為很多到國外的中國人都還是很遵守紅綠燈規則的。而是談談過馬路時面對急馳而來的汽車反應。過馬路大搖大擺,談笑風生過去的,基本都是當地人。猶猶豫豫,提心吊膽的,四處張望的,基本都是剛到國外的中國人。相必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國內車子看到人想過馬路,總是一腳油門沖過來,搶在行人面前開過去,而不是像歐美國家一樣主動停車。行人和車輛都遵守規則,各行其事,過馬路就少了一份忐忑和糾結。現在國內有些城市也在號召車輛禮讓行人,但不知道什么時候大家都能做到行車禮讓行人,行人按照信號燈通行。讓過馬路變得不那么提心吊膽。
2.安全帶
這次去德國拜訪客戶,當地德國合作伙伴開車接送我們一起去拜訪客戶, 客戶Thomas,身材高大,開著整潔干凈的奧迪車來接我們。熱情寒暄后,上車,就要出發時,Thomas一直沒有開車,提醒坐在后座的同事系好安全帶,才開車。其實,當時我們是在德國一個和比利時靠近的邊境小鎮,沒有攝像頭和警察,但Thomas說這是德國的規定。反觀國內,后排乘客幾乎不系安全帶,甚至有的前排駕駛位,駕駛員特意從淘寶上購買所謂安全扣扣或者T恤上印刷一個安全帶的樣子,來避免使用安全帶。如果德國人看到中國人這些所謂的聰明的點子,肯定是“醉了”。
(比利時德國邊境小鎮,客戶接上我們)
行駛途中,Thomas 也是嚴格按照道路上提示行駛。看到到了路上的限速提示,總是自覺減速,即使前后左右沒有什么車。當然,開到德國沒有限速的道路上,Thomas也是一路狂奔。歐洲道路相對國內道路狹窄得多,第一車道和第二車道相隔很近,坐在車子上的我有時候也很擔心,第二車道車子會像國內車子一樣,不打方向燈,一把打過來,我們在第一車道,行駛的速度又很快,到時候肯定會發生交通事故。幸運的是,這種情況在德國基本不會發生,因為大家各行其道,所以通過效率更高,速度也更容易上去。起伏的山路上,對向車道遇到了一個卡車汽車拋錨,車子也堵了幾公里,當天正好是中秋節,我們還開玩笑的說,看到了熟悉的"中秋堵"。蜿蜒幾公里的堵車長龍,大家都很耐心等待救援車輛,應急車道沒人占用。如果國內,估計又要堵成一鍋粥,救援車輛也進不去,直接導致更長的擁堵時間。
遭遇,“中秋堵”
3.出租車
13號飛往西班牙的巴塞羅那拜訪客戶。
(西班牙的云)
因為是周末,不想打攪合作伙伴休息時間,沒有讓客戶來接我們,出了機場就自行打的去酒店。輪到我們上出租車,司機主動幫我們提行李,上了出租車,告訴了司機酒店地址,司機調好空調和音樂,就安安靜靜開車出發了。很快到達酒店,一共30歐,沒有擔心的繞路,漫天要價或拒載問題,雖然我們是第一次來的外國人,一切就這么簡單。歐洲之行結束后,飛回上海,浦東機場出關后,也要打的去虹橋火車站。出租車師傅在車上一直沒有下車,我們幾個調整來調整去,才把行李裝進去。去火車站路上,司機問我們走中環還是外環,我們南京人,對上海不熟,司機說差別不大,外環堵車,中環好走,稍微遠了,但遠不多,那就選擇中環吧,到了火車站,車計價250多元,我知道司機肯定繞路了,因為一般也就220元左右。和司機討價還價,最后收了240元。雖然,宰的不多,卻影響心情,一個簡單打的,卻存在著這么多套路。
(國內出租車上,天不錯,但心情卻不一樣)
有時候我們中國人就是善于把簡單事情搞得很復雜。可能是我們國人太聰明了吧。因為愛之深,才責之切,希望以后,有更多中國人遵守規則,讓事情變得簡單些,簡簡單單地做事和簡簡單單地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