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孩子都買過書,無非有些人多買些與讀書有關的書籍多一些,有些人喜歡買雜志報紙亦或是買些消遣的書。各人的喜好不同,買的書也不同。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紙質書似乎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紙質書的擁躉者中大多數是學生,他們的教材,教輔以及輔導班的額外教材還都是紙質。而對于平時閱讀而言,真正看紙質書的人有多少?哪怕看電子書又有多少?很多時候被那些快餐文化所取代,在地鐵上,公交車上有多少人是在看書的?如果在地鐵上看到有人捧著書在看,或許真的成了奇葩了亦或被人們認為你是裝逼。
就是因為這樣,原來很多書店哪怕是大書店,諸如新華書店,上海書城,博庫書城曾經都是門庭若市,可現在呢,只有在開學季的時候多的是家長和孩子,為了買教材或教輔。那時才可以看到人頭攢動的景象,而真正買“閑書”看的人確實不多。這和八十年代新華書店排隊買書的景象相差甚遠。以前很多有名的小書店,專賣文藝、歷史類書籍的都已經關門。上海的方舟書店,馬槽書店,那曾經是很多文藝青年淘書的好地方,如今都已經悄無聲息的消失了。
在我的記憶中,我買的第一本書還是我姑姑出錢幫我買的。當時好像在讀初中吧,進了新華書店,隨便看了櫥柜里的書。說實話,對于農村的小孩子來說,也沒見過世面,看的書也很有限。買書只是憑書名,看自己的感覺。但是對于小孩子來說,都喜歡看故事,聽故事。所以當時書店里有兩本書供我選擇,我記得一本是《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一本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看書名,十有八九的會選擇前者。一個小孩子看煉鋼鐵的書干啥啊,能看得懂嗎?就這樣,小姑姑花了1.58元給我買了我人生中第一本課外書——《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可惜,這書我也看不下去,雖然是故事,但自己還是比較喜歡看《山海經》雜志之類的神仙、歷史民間故事,對于這種西方的故事卻怎么也不感興趣。雖然這里當然有“羅密歐和朱麗葉”、“麥克白”,“王子復仇記”等膾炙人口的故事,但對于當時的我來說,感覺有點艱深,就這樣被束之高閣了。
在我們讀書的八十年代,到新華書店買書的可不少,雖然那時的書籍按照現在看起來真的相當便宜,就1,2塊錢,可那時的孩子都知道這錢來的真不容易,所以往往為了買一本書會去書店來回好幾趟,猶豫著是不是值得買。就是因為當時手里可以買書的錢有限,實在喜歡,盤算半天咬咬牙才把書買回。讀高中時書店里有本“歷代名句辭典”,翻看了幾次自己確實喜歡這書,價格要三塊多錢,可那時作為一個中學生來說,哪里去找這幾塊錢,問爹媽要錢,那時本身家里經濟就比較拮據,又不是老師說要買的書,怎么可能出錢讓你去買呢?只能是自己省吃儉用,所以買一本書就會糾結很久。到最后書店里的人都認識我了,說我買書不來三次是不會買的。店里的柜員也很熱情的把書拿下來給我翻閱,也知道窮學生買書不容易。后來這樣來來回回了四次,終于狠心把書買了下來。如今還在我家的書架上放著呢,經過多年也確實翻看比較勤,早已經被翻爛了。書的封面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只看到書里面有很多當初我用鉛筆注解的標記。
這樣糾結買書的情況有時由于自己的猶豫也會與好書失之交臂。自己工作以后,曾經有一次在方舟書店看到一本段玉裁的《說文解字》,自己也很喜歡,但價格有點偏高,要五十多元呢。自己又和學生時代一樣,開始猶豫。可這不比我小時候的農村,市區里看書愛書的人多的是,等我第二次到書店時,這書已經沒有了。把自己給悔恨啊,怪自己為啥這么猶豫不決呢。
現在買書那是愈加方便,無論是當當,亞馬遜,京東還是淘寶,買書只要下單,就可以送貨上門。也不用再猶豫再三了,買書方便了,可讀書的勁頭卻遠不如以前。放在包里嫌沉,有時拿著書看著看著竟然就睡著了,書架上買了很多的新書還沒來得及看,時間一長落灰嚴重。在心里很多時候就感覺這書買回來就萬事大吉,好像書買了就等于我看了,很不應該!
有時真感覺古人說的精辟,書非借不能讀也!有時感覺買書容易了,看書的積極性卻大不如以前,總感覺時間還有,書在那兒要看隨時可以看,哪像借書總有個期限,逼迫自己盡早看完!人哪,總給自己的惰性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