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7中午整理
我想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情況,拿起手機刷朋友圈,一刷就是大半個小時,一直舍不得放下,可轉過身你問他記住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卻又說不出來。這里把朋友圈換成微博,豆瓣,知乎都是一樣的。人似乎總有這么一種習慣,不知疲倦的刷著社交網絡,渾然不覺時間的流逝,盡管說了大半天,除了別人的各種熱鬧狀態,什么都沒有記住。但是這種情況還是日復一日地發生著,表面上看著很簡單啊,就是因為無聊嘛!實際上并不僅僅如此!如果說只是因為無聊,那如何解釋我們在很忙的時候,在工作的時候,在明明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處理的時候仍然會發生這樣情況?
不知疲倦地刷朋友圈至少涉及三個層次的心理機制。
第一,我們都有害怕被孤立的原始基因,回憶一下,在你童年的時候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歷,某個新奇的玩具或者服飾突然流行起來,班里的孩子們就會一窩蜂地去搶購,一兩天內班里就會人手一件,偶爾幾個沒有買到的小孩也會各種哭鬧纏著父母要買,否則就會覺得自己成了異類,不敢面對同學的眼光,上下學也要躲著別人。當一種現象成為一個群體中的文化共識,或者一種資源成為一個群體的必需品,群體里的所有成員都會被驅使著向他靠攏,那些無法占有這種資源的個體就會被群體所孤立,而在我們那進化了數百萬年的大腦看來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群體地位的降低,在競爭中處于劣勢,意味著很可能被淘汰。在幼兒園如果大家人手一個某某動畫片的玩具,那個空手的孩子就很容易被大家排斥,不愿意跟他玩兒。同樣,在一所大學里,如果有人沒有手機或者用的是十年前的塞班手機也很可能招致別人異樣的目光,無論旁人有意或者無意,無論當事人自己怎么想,與群體不一樣,很多時候就意味著你是一個失敗者,而在我們這個時代什么資源是最普世最常見又最不可或缺的呢?答案是信息。我們可以接受各種各樣的人,但我們可能很難接受有人完全不知道所有新聞,不懂得任何新興詞匯,不了解任何熱議話題,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人,他也很有可能到處都被排斥。所以說在這里刷朋友圈,很多時候是一種信息焦躁的表現。當我們一段時間沒有獲得新的信息,可能一兩天幾個小時甚至幾分鐘,這個因人而異,我們就會陷入一種莫名的焦躁感中,這種焦躁,與無聊空虛很相似,但又全然不同,他跟我們所處的狀態沒有太大關系,僅僅是因為大腦長時間得不到新鮮的刺激罷了。我們早已習慣了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習慣了不停的在身邊的環境尋找新鮮事物,刺激大腦,讓它長時間保持活躍,所以一旦缺乏這種刺激,大腦就會變得疲勞,這幾乎可以成為信息成癮癥。所以我們長時間的刷媒體,社交網絡,未必是因為這些信息對我們真的有用,很多時候,只是因為這個過程能夠持續不斷地產生新鮮刺激,讓我們的大腦變得活躍,認為自己沒有受到拋棄!
為什么你會不知疲倦的商鋪有圈原因之二,是用這樣一種儀式確定自己跟世界的聯系,人永遠是群體的動物,我們最基本的需求是安全和安定的需求。如何感到安全,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抱團。簡而言之,人需要參與到群體當中,才能真正感到穩定,因為這種情況下,無論你做出任何行為和決策,背后都有群體作為靠山,你永遠不需要一個人去面對所有壓力和負擔,所以我們總是傾向于拉近自己與群體的距離來讓自己融入一個群體之中。很多公司當需要開除員工的時候都不會直接開除,因為這樣需要賠償工資,他們會怎么做呢?工資照發,他會把你的工作移交給別人來做,開會的時候也不叫上你,平時把你當做空氣,這樣過去一個月,很多員工都受不了了,自己提出了離職。為什么明明工資照發,工作少了你卻待不下去呢?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會感到這個群體正在慢慢的疏遠,你正在被這個群體排斥,你會發現你與群體的距離正在逐漸拉開,慢慢的就會對自身的存在感產生動搖。為什么很多人在家里工作做事玩手機的時候喜歡打開電視,即使什么都聽不清楚,也要讓它開著,就是因為通過電視發出的聲響,通過這樣一種儀式一般的方式可以讓自己確信自己跟世界正在以某種方式產生著聯系。這是一種拉近距離的方式。盡管沒有任何信息和新鮮刺激流入,但光是聽到外部世界的聲音,以及與其他人在做的事情一致的心理感受,就足以拉近你與外部世界的距離。同樣刷社交媒體就是通過別人的生活狀態讓自己感到我跟別人還有著聯系,通過社交媒體,我們可以窺見別人的經歷,言論,日常生活,甚至可以窺見最近發生了什么。大家都在關注什么,都在討論什么,即使我們不參與,只是了解這些,也足以拉近我們與整個世界的距離。更進一步,在社交網絡上,你還可以通過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個app都會有的互動途徑走進別人的生活參與大眾輿論,徹底將這種距離消弭,這就是社交網絡所給予我們的對參與感和距離感的滿足。
為什么你會不知疲倦地刷朋友圈原因之三,大腦都有一個慣性,他總是容易沉迷,很難學習,如果說信息和距離感是驅使我們去刷朋友圈的主要因素,那么反饋則會告訴我們,為什么一刷朋友圈就會停不下來。反饋是什么很簡單,在我們的大腦中存在著一個獎賞回路,當我們做出一個行為立刻就能獲得行為的結果,并且這種結果是有益的,那么我們的大腦就會認為這種行為對我們是正面的,會繼續鼓勵我們重復這一行為,如果我們的行為無法產生即時的結果,我們的大腦就會要求當我們停下或者放棄,原因很簡單,大腦會認為這種行為是無效的,是在浪費精力,而在遠古時期浪費精力就意味著競爭劣勢,也就意味著失敗和死亡。所以,為什么我們很容易沉迷于游戲,卻總是很難學習,因為游戲中到處存在著大量的及時反饋!打怪物會有聲光反應,殺死一個怪獸會有經驗值,運氣好,還會爆出裝備,這些無處不在的正反饋,鼓勵著我們投入時間和精力。而學習,基本都無法產生任何反饋,你一天背了一百個單詞,跟被十個單詞跟一個都沒背,不會有任何差別!你的頭頂不會伴著悅耳的音樂突然冒出一個level up,也不會從天降下彩帶和絲帶來為你慶祝,所以這就可以說明為什么我們會不知疲倦的刷社交網絡!因為只需要輕點刷新或者手指下拉就能夠看到新的訊息,這對我們的獎賞回路來說,簡直是再豐厚不過的正反饋。付出的成本極低,但得到的回報很高,因此,我們的大腦會要求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刷朋友圈,直到沒有新的訊息產生或者直到我們感到疲勞新鮮事無法再給我們強有力的正反饋,這種行為才會停止。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管住自己的手,減少因為刷社交網絡而浪費時間的情況呢?可以試試下面幾種方式。
給自己正在做的事賦予一個意義,之前所說的機制都屬于本能的范疇,而人是有理性的,克服本能的方法就是強化理性。簡單來說,如果你覺得一件事情很重要,意義重大,你就不容易分心。原因是除了及時反饋,還有一種機制,對行為產生鼓勵,那就是預期,如果一件事情我們預期會有非常豐厚的收益,或者不做的話會有非常大的損失,那么即使他很無趣很艱難,我們也可以堅持下去。
第二,為自己設定短期目標并不斷攻克,同樣以學習為例,學習是沒有反饋的,但我們可以人為的為它設定反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為自己設定每天的目標,比如今天要背100個單詞,如果成功實現,就獎勵自己一頓大餐,當然這比較考驗自制力。比較流行的方式是加入一個群,依靠群友的力量來約束自己,比如每天都要讀一本書寫1000字的書評,如果沒有發出來,就在群里發一個紅包,這樣一方面可以約束自己,不至于分心,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漸積累成就感,讓學習漸漸變得跟刷社交網絡一樣有趣,Dead Line是治療拖延癥最好的方法,對分心也同樣適用。
第三,將漫無目的的瀏覽變成有目的的探尋,如果以上這些方法都無效,你就是想刷社交網絡,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盡量不浪費時間呢?可以試試這樣做,當你說到一個新聞或者一個不認識的概念的時候,停下來去搜索這個新聞或者概念,直到你完全掌握了他為止,這樣好處是什么呢?你同樣在獲取信息,拉近距離得到反饋,但是,同一段時間過去,你至少了解了幾個新聞,弄懂了幾個新的概念,這段時間對你來說至少不是毫無收獲,如果你還在浪費時間而懊惱,不妨試試以上這些方式,感謝收聽今天的伯凡時間,我們明天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