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卡片是有助于工作記憶的最小信息單位,是一個萬能的素材載體。主要有三種生成方式:組塊化、柵格化、圖像化。這次聽羅胖老師的跨年演講,對卡片又多了一個維度的認識。
得到羅振宇老師在2018跨年演講中,在講中國發展時,就效率和彈性的關系,講了這么兩個事例:
一個是皇上的御膳房,御膳房總管怎么把皇上伺候高興?靠分工,比如專門做川菜的,十分鐘就可以給皇上上一道水煮魚。專業化程度高,所以效率高混得不錯。。但皇上有一天,突然說要改吃法餐,你可咋整,這就叫專業化帶來的有效率,但沒有彈性。但有一天皇上一高興,說我的御廚,對全國人開放,那規模就上來了,規模上來了,就會進一步細化專業分工。有的人專門切蔥,有的人專門剝蒜,有的人專門燒火,有的人專門顛勺,不管顧客的口味怎么變,切蔥的手藝總會有用武之地。因此在規模的基礎上,各種細化到極致的分工就能進行多樣化的組合,產生新的品類。
第二個事例,小賣店里面賣得最便宜的打火機一塊錢一個,上面有28個元件,在浙江的一個村子里面,它就是分成28個工廠組裝,所以你買的時候是一塊錢,但是毛利是一毛錢。這種中國制造的的效率是通過細到極致的分工達成的,在國際產業史上前所未見。還有,原來生產老式收音機、電視機上的拉桿天線,分工細到什么程度?一家生產其中一截,然后裝起來。這種細致化專業化的分工是效率的來源,那彈性是怎么實現的呢?當年那個拉桿天線的需求早就沒有了,如果它只能生產拉桿天線,早就倒閉了。但是如果它的專業化能力已經細到了加工一節金屬制品,那它會倒閉嗎?
2
現實的答案是不會,為什么?很簡單,中國諾大規模的產業鏈,那么大規模的市場需求,那么多專業化細分的小公司,小工廠,小企業,組成了一個像積木一樣,可以動態整合的供應鏈。
在中國這么大的需求里面,他當然就會找到自己下一個生存機會,它不見得會倒閉。這就是用供應鏈配套的能力,用動態組合的能力,用搭積木一樣的能力,把那些專業化到的極限的小企業,組織在一起,形成的中國制造的圖景。
羅胖老師講的這兩個例子,說明了分工與效率、彈性和規模的關系。即專業化分工帶來效率的提高,分工越細,效率越高,但彈性受限;而要實現效率和彈性的同步正向發展,必須在大規模的系統中進行鏈式運作。
聯系到我們的學習工作中,怎樣才能兼具效率和彈性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好知識卡片。做卡片時,要以來自于工作經驗的萃取和總結為主,通過做中學、高手影隨、深度討論、知識整合的四種方式,來制作卡片,把點滴的經驗萃取成卡片。
3
卡片是最小的素材單位,就像是積木一樣,一小塊一小塊,但是它能搭出各種不同的架構。如果你的每一塊積木,都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建立的標準件,既能很好的產生一個主題他的知識積木,又能更好地組合成新的不同主題的知識積木。
因此,我們在生成卡片的過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先完成后完美。初始階段必須先完成,要以時間為限來保證完成,形成習慣再完美。根據RSQC模型,如果你覺得花時間長,相當于你認為Cost太多,如果要降低成本投入,那就縮減范圍、提前進度、降低質量。所以,建議你一張卡片不要超過10-15分鐘。如果你以前用30分鐘接收信息,用15分鐘輸出卡片的話,那你可以用10分鐘接收信息,用5分鐘輸出。只要保證每天持續輸出就好了,不見得非要在一張卡片上鉆牛角尖,切記慢慢來、持續做。
二是先局部后整體。在時間的限制下,先單點突破,再整體推進。先對一篇文章的每個小知識點分別產出卡片,利用碎片時間,將一篇文章中的多個知識點按照原則方法實例三個層次進行拆解組合,每個卡片不要擴展,而是要小,只把一個小點寫寫就好了,如果非要擴展的話,那就直接拿出另外一張卡片來書寫。一個整體被打開的話,我們一定會有認知緊張感出現,但是,越是這個時候,越要做少、做小,先取得成果再說。
三是多關聯少分類。卡片不太需要分類,可直接都存在一起(電子卡片可使用幕布軟件,都放在卡片文件夾中,紙質卡片都扔在盒子里就好了),如果某個類別的卡片實在太多了,那就稍微劃分個大類別就好了。之所以不需要管理,是因為輸出> 輸入。卡片只是素材的載體,只是輸出的一個工具和手段,不太需要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管理。另外,卡片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實現大腦中神經網絡的鏈接:如果卡片是神經網絡中最小的一個點,那么,多張卡片混雜在一起,很可能讓不同的神經網絡節點產生鏈接,形成遠距離聯想,以產生極富創意的靈感。
四是多提煉少摘抄。千萬不要將卡片變成了摘抄,比如說上課聽講,形成的知識體系,它并不是卡片,而是一份初級記錄。如果要生成卡片,那還要再做萃取以及和自我練習的過程。想辦法努力提升卡片里的信息密度,要用更少的字表達更多的信息。特別要加強概念和模型的訓練,越是可以用提煉的概念形成框架,自己的展開能力越強。?
五是先卡片后主題。知識卡片展示的是一個知識點,不能大而全,只能小而精,在此基礎上再多點結合,形成知識主題。每個小知識點形成一張知識卡片,就可與其它文章中的相似知識點,或自己已經驗整理好的知識點進行關聯組合,形成更多的知識主題,最終形成自己的知識庫。卡片是素材的最小單位,它基本上可以形成一切你可以想得到的東西。如果站在庫的層級,可以有概念庫、系統庫、原則庫、信念庫、經驗庫、技能庫、流程庫、模型庫、人脈庫、規律庫、工具庫、資源庫……如果站在成果的層級,可以形成文章或者系列文章,如果站在產品/作品層級,那形態就更豐富多樣了,課程、書籍、視音頻、網站、服務……
4
《零秒思考》的作者每天會完成10張卡片,幾十年雷打不動,之后形成了非常好的思維能力。我們其實每天完成3-10張就差不多了,持續訓練下去,你的寫作、表達能力都會得到提升。這就是在大規模積累的基礎上,達到效率和彈性的同步正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