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海珍
設定目標是一切的關鍵。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可見事業對男人的重要性,婚姻對女人的重要性,還有一句話是“娶錯老婆毀三代”,綜合兩句,即婚姻不管是對男人還是對女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選擇一位好伴侶是人生大事,關于如何選擇一位好伴侶,學校不教,父母結合自己人生經驗給的建議不一定靠譜,這么一件人生大事的選擇對于很多人都帶有賭的性質,押對寶,對方確實是個潛力股,作為股份持有者身價也水漲船高,萬般皆好;如果沒有押對寶,對方是個渣,搭進青春和心血換不來幸福,還會被拖入泥塘動彈不得。
那么如何選擇一位好伴侶呢?這個問題思考得越早越好,想得越透徹越好,可是,人總是聰明得太慢,老得太快,進入婚姻時也許大多數人都未曾想過這個問題,相識了,相戀了,到年齡了,那就結婚吧!稀里糊涂的戀愛、結婚、生子,過完了一個稀里糊涂的人生。
01
如何選擇一位好伴侶?我們來看看牛人是怎么思考這個問題的?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在1986年的哈佛畢業演講中說,我不知道如何讓畢業的同學獲得幸福,但可以告訴確保痛苦生活的處方,芒格開了四味藥,其中有一味就是盡可能從你們自身的經驗獲得知識,盡量別從其他人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中廣泛吸取教訓,不管他們是古人還是今人。這味藥肯定能保證你們過上痛苦的生活,取得二流的成就。
婚姻這件人生大事如果能從前人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實為明智之舉,最近常看連岳的公號,他有次發了個招渣體檢表,這跟芒格開的處方異曲同工,只有知道哪些做法肯定會導致不幸,避免這些做法,才會增加我們幸福的機率,體檢表如下:
來,列個表,你一項項對應,符合得多,你就有招渣體質,要千萬小心:
1、虛榮。虛榮就是馬上要得到他人恭維,暫時制造假象,就有恭維,虛榮是最大的精神毒品,吸上了,你喪失耐性、無法度過必要的低谷期、積累期。虛榮是對榮耀上的過度貪婪,伴隨的就是失去理智,很容易被戀人的謊言與吹噓騙走。你虛榮嗎?誠實一點回答自己。
2、指望婚姻改變命運。婚姻是命運的延續,你是強者,婚姻讓你更強。你是弱者,指望依附在強者身上變強,愿望一般會落空,依附即意味著喪失主權,強者可以對你為所欲為,你的命運變得更慘。
3、你童年不快樂,不幸福。你太渴望脫離這種生活記憶,而一點點他人的關懷,對你來說,就是巨大的幸福,你將忽視對方的一切渣,鐵心跟他走。
4、你爸媽中有人是渣。你自然比較容易接受他們的同類人。
5、你太愛拯救人。你看似柔弱的白蓮花,但你很想控制他人,愛成了你的武器,你愛一個渣,是為了滿足自己改造他的欲望。對方越渣,越能激發你犧牲的圣潔感。
6、你對經濟獨立沒有急迫感。也就是說,你自己就是懶癌患者。
7、不愿認栽,報復心過強。在戀愛中傷心,遇上錯誤的人,這些都是經常發生的,是常態,或是自己走眼,或者就是壞運氣,認栽翻頁,節省自己的時間。而報復心過強的人,認為這都是對自己的侮辱,非得纏斗到底,只要遇上一個人渣,他們就能戰斗一輩子,即使贏了,也輸了自己的一生。
8、太軟弱。不字只有4筆,他們一生學不會,這類人是行走的犧牲品。
9、輕視戀愛的技術性。戀愛是個技術活,要學習,要練習,水平才能高。女兒有人渣劫難,往往有個母親禁止她談戀愛,但又要求她到點馬上結婚。
10、不知人生很短,時間經不起浪費。30歲以前,都以為時間用不完,不知道止損,和人渣周旋,就是謀殺自己。
招渣體質會更容易被懶癌、媽寶、巨嬰這類人吸引并拖住,只有自己變得優秀,內心強大才會欣賞同樣優質的他/她,不然會把Right推得更遠,死抱個渣不撒手,讓Right變成別人的Mr.Right。
02
我們再來看看認知能力超群的李笑來老師他在這件事上是如何思考的?他有一個一把刀砍下去,結束戰斗的思維武器,就是問自己
什么更重要?
這個問題反復問下去,深究下去,認真下去,到最后會直接出理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問題的答案,這個問題是:
什么最重要?
這把刀在選擇伴侶上他是這么運用的:
我在很多場合都說過,我和老婆二十多年沒有吵過架,這事兒我身邊的朋友都知道。如何做到的呢?其實啊,不是如何做到的,而是從一開始就注定如此的。因為我很認真地想過“擇偶標準”這事兒。漂亮重要嗎?重要,但顯然有比它更重要的考慮因素。身材好重要嗎?重要,但顯然有比它更重要的考慮因素。學歷重要嗎?重要,但顯然有比它更重要的考慮因素…… 經過反復探究“什么更重要”?我終于找到了一個“最重要的因素”:
對方是不是一個能講道理的人?
在我看來這是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 因為這一條滿足之后,幾乎沒有什么問題是不能解決的,不是嗎?而后來,一不小心遇到了一個各方面都不錯,卻竟然還是個“能講道理”的女生,那就直接在一起了唄!只一刀,終生幸福。
思考什么更重要,可以讓我們在一開始在做選擇時就選擇了對的人,兩個對的人相愛,才更有可能把家這艘小船航行得更遠,趨同的價值觀是和諧的基礎,所謂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無論風雨飄搖,無可阻擋,同舟共濟。
03
李笑來老師在另一篇文章里提到剩男剩女是如何剩下?這種更細一步的闡述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我們思維的盲點和誤區,因為當時看挺震撼的,所以我決定把這個經典的解釋段貼出來:
很多剩男剩女都認為自己的要求并不高,不求最有錢最好看…… 他們是這樣想的:
長相不能太丑吧?
個子不能太矮吧?
人不能太無趣吧?
收入不能太低吧?
學歷不能太差吧?
……
看起來,確實各個都是很一般般的要求,都沒要求最好,只要求 1/3 以上,咋就找不著呢?這是個簡單的數學應用題,每個要求都只剩下 1/3 的選擇,最終,只剩下差不多 4‰ 的選擇 —— 而事實上,每個人在適齡期間,能夠足夠深入了解的人數不超過 150 人(包括同性),于是,得活上三輩子才有可能真的碰到。這還沒有算上另外一個因素:對方也在挑!
然后,那些沒剩下的人,好像在這方面也沒花多少心思,就直接沒有了另外一些人的煩惱?—— 讓人感覺真是“不公平”!那些沒剩下的人如何想的呢?他們在這方面其實都是差不多的,他們的思考模式大抵上是這樣的:
對方只要滿足最重要的一條就足夠了……
這讓我聯想到核聚老師的目標法則,我們必須要用一個明確的可衡量的令人興奮的現實的具有時效性的目標,也就是目標要符合SMART模型,再看上面這個各方面都一般般的要求就是一個不可衡量不清晰的目標。
在人生大事上能設置清晰的目標,則必然是建立在有清晰的思維,思考了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必要條件,并讓自己匹配上這個選擇權的人。
所以我們與其羨慕別人幸福美滿的生活,不如沉下心來思考自己有哪些思維的盲區導致選擇不佳,如何讓現實按自己期望的方向前進,因為生活是具體的,每個重大問題都需要我們一個個地去解決,千里之行始于腳下,詩和遠方需要我們更強大的支撐,愿君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