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間-何謂高人

文/觀復知常

話說在命運&時空-算命的本質一文中,提到這個世界有高人。今天用一個小案例來分析下何謂高人。先看兩個高人描繪天地之間的案例,挺好玩的。把原文附下,看不明白的可以忽略,直接看我分析哈。

道經《玉書錄》中有這么一句:天得乾道而積氣以覆于下,地得坤道而托質以載于上。覆載之間,上下相去八萬四千里,氣質不能相交。

道經《真源義》又對上面這句進行了補充:天地之間,親乎上者為陽,自上而下,四萬二千里,乃曰陽位。親乎下者為陰,自下而上,四萬二千里,乃曰陰位。

這兩句話暗藏什么玄機呢,這里有個重要的概念,天與地之間是有距離的,天地之間的距離是多少呢,八萬四千里,這是個什么概念,這是一個相對的確切的數字也。誰量出來的,真實可靠么,怎么量出來的,有科學依據么?

帶著這個疑問,我想了一年多,愣是沒有絲毫進展。

為此我查了地球半徑,地球到月球距離,地球衛星發射等等科學參數,仍是一無所獲。難道古人是信口開河,但直覺告訴我,肯定不是,因為還有更多的數據作為這個距離的依托,那秘密到底在哪里?

直到有一天,開了個竅,看到一個數據,地球同步衛星是距離地球恒定距離這個概念,突然引發我的興趣,于是我就度娘了地球同步衛星參數。其實在很早以前我也查過這組數據,但沒有發現關聯性,這次查完,我多了個心,把相關數據換算成同一個單位,比較了下,發現了端倪。

科普下:地球同步衛星即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又稱對地靜止衛星,是運行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人造衛星,衛星距離地球的高度約為35800 km,衛星的運行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同、運行軌道為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圓形軌道、運行周期與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相等,即23時56分4秒,衛星在軌道上的繞行速度約為3.1公里/秒,其運行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同步衛星軌道

地球半徑6370km。

地球同步衛星到地心距離:35800+6370=42170km。

上面的八萬四千里是多少,42000km,這是約數(而且除赤道正上方最大,其它區域應該逐漸減小些才是,中國圣人觀測的地點應該不在赤道上吧),沒有任何計算、天文儀器測量得出這么精確的數字,你來試試。下文用42170km代替八萬四千里。

答案就這么浮現了,然而這個貌似還不夠合理,中間差了個地球半徑。

這時再來看第一句原文哈,我簡化下哈。

天積炁覆于下,地托質載于上,覆載之間42170km,且炁與質不能相交。

這說了個什么概念,高人說,我這個距離是天地之間的距離,天是天地之間的上限,再向上哪怕一點點都已經是更加廣闊的天了(浩瀚的宇宙星空,首先在太陽系里面哈),不再是天地之間這個距離了。地是地心以上所有的質(地我用地心這個概念看起來更形象點,質就是有形的物質,就是我們實體的地球),地心承載地球,地球被地心托起。且炁和地這個實體之間是不能隨意交換的,這個和現實一致哦,現實中你見過地面浮空而起的么。

至此我們是否明白了天地之間這個個概念了,八萬四千里哦,即42170km,不是瞎說、硬湊哦,還有進一步的證明。

為什么是這個距離,古代可沒有什么地球同步衛星來給你測量,那是什么東東給高人測量的呢,高人用什么方法得出這個數值的呢。

觀天象,太玄乎了吧。

那給你說個道德經中的句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yǒu),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看到圣人是怎么知天下、見天道的吧,足不出戶,不用天文望遠鏡,一樣知道的比你多。

太玄乎了,圣人你怎么做到的,告訴小伙伴們吧。

嗯,圣人行不言之教,哭也沒用。

還是我來說兩句吧。

圣人是通過這個方法來知道的,怎么,你還不知道什么是觀,唉,讀讀道德經-觀復以知常這篇文字吧,我不解釋。

那么圣人在這個環節觀什么呢,又觀到什么現象呢,最后是怎么測量出這個距離的呢。

仰觀天象、俯察地理。不僅僅是傻不拉幾的抬頭看天空,爬山頂上看山川河流,這是一個比較玄乎的觀察,我的理解是內觀中的外觀。在這么個狀態下,看到天地之氣升降循環往復。圣人看到了一年四季變換,看到了地氣上升的極限,看到天氣下降的極限,看到天氣循環的萬象,太多太多了,反正我也不知道他都看到了啥,有本事小伙伴們自己看看。

最后他發現,這個炁上升到一個極限高度,它就再也上升不了了,其實也不是上升不了,再上升就不隨地球旋轉了,跑到太空中去了,要么就不和地球同步了。總之在和地球還能同步旋轉時(同步旋轉的概念參考上面地球同步衛星,其實這里也挺好玩的,可以琢磨琢磨哦),這個炁最多就到那么個高度,緊接著就向下走,向地面走。

后來他就根據這個走的速度和時間,計算出,嗯這個距離大概有八萬四千里這么高。于是就寫下來,傳給徒子徒孫們了,就被今天小伙伴們看到了。

至此,我們明白了天地之間有距離,在這個距離里面還有一句古話:天地之間有正氣。嗯,正氣跑來跑去不出八萬四千里。

再回過頭來看,中國的古代高人,沒用計算器、沒用天文望遠鏡(貌似即使現在有也看不到這個哈),沒有測量儀器,依然測出了天地之間這個距離,是不是粉厲害,夠得上高人吧。這也就是命運&時空-算命的本質提到的高人,以及道德經中: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他們都是同類型的高人哦。

再來說個案例:好多人都說中國古代對天地的認識是天圓地方,那么事實真的如此么,恰好我在《真源義》中又發現了這么一句話:天地之形,其狀如卵。六合之內,其圓如毬。

啥意思呢,天與地其形狀都像卵形結構,啥是卵形結構,打個雞蛋自己看。六合指天地之間(就是上面說的那個),也是圓的,就好像毛線球一樣(古代織毛衣知道不,那時的毛線都繞成球的)。

這說明我們以前認為的天圓地方是錯的,真實的歷史認識和今天的科學認識是一樣的,沒有什么區別。那這是誰認識到的呢,還是這些個高人。

最后,就說這么多吧,認識有高人就行了,高人古代有,現代也有,將來還會有。

不那么高嘛

附:這段是《真源義》對八萬四千里的詳細解析,實際上說了一年四季更復雜的規律,現代社會還沒有深刻認識清楚,有興趣的小伙伴們,可以以上面我分析的思路,再來分析下面這段話,如果弄明白了,我相信你必有所獲:一歲以冬至節為始。是時也,地中陽升,凡一氣十五日上升七千里。三氣為一節,一節四十五日,陽升共二萬一千里。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日,陽升共四萬二千里,正到天地中,而陽合陰位。是時陰中陽半,其氣為溫,而時當春分之節也。過此,陽升入陽位,方曰得氣而升,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立夏之后,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節陽升。通前計八萬四千里以到天,乃陽中有陽,其氣熱。積陽生陰,八陰生于二陽之中,自夏至之節為始。是時也,天中陰降。凡一氣十五日下降七千里,三氣為一節,一節四十五日,陰降共兩萬一千里。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日,陰降共四萬二千里,以到天地之中,而陰交陽位。是時陽中陰半,其氣為涼,而時當秋分之節也。過此,陰降而入陰位,方曰得氣而降,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冬。立冬之后,四十五日冬至,冬至之節陰降,通前計八萬四千里以到地,乃陰中有陰,其氣寒。積陰生陽,一陽生于二陰之中,自冬至之后,一陽復升如前。運行不已,周而復始,不失于道。


換個視角看經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