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觀復以知常

文/觀復知常

觀:百度釋義中,觀最簡單的意思是看、察看,是視覺行為。進一步引申為對事物的看法,可分為眼觀與心觀。

觀是道德經中最重要的方法論,老子的道大都來源于觀所得。雖然,道不可名,不可道,然而道卻可觀,觀后而行,踐行可有所得。這樣看,觀這個方法的重要性了吧。

百花成朵

下面來寫寫我對觀的理解。

首先觀什么?

觀復。老子曰:吾以觀復。

復有在時間上的周期性,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循環往復;如植物生長、開花、結果、凋零;如人從小到老,人生不停的重復。復還有在橫向上的類比,如不同河流均有類似性-水向下流;不同動物具有共通性,不同植物具有共通性,甚至生物相對于非生物也有生命這個共通性;人與動物、植物、生物有沒有共通性呢,等等。如此看來,世間具有太多的復了。

那么什么情況下觀復呢?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在這個虛極靜篤的狀態下來觀復,效果最好。平時的工作生活中能夠以這種狀態去觀復,同樣可以收獲滿滿。這里澄清一個認識誤區:虛極靜篤其實并不是打坐修行時才有的,甚至說打坐修行時也不一定會達到虛極靜篤這個狀態,平時日常生活中就未必沒有虛極靜篤狀態。

都觀哪些復呢?

老子說: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觀的目的就是觀最終的這個常。什么是常呢,就是最平常的常,不要小看這樣的常,雖然每個人都知道,但未必每個人都清楚的知道,什么是常,背后有哪些深意,其道在哪里。

因此,老子說: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就是上面的時間上的周期性以及橫向類比效果。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讀書學習中、人生思考中可以獲得的觀復成果,這樣人生可期。

我們知道了觀復的目的是知常。

為什么要知常呢?

老子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趨吉避兇,知常就是為了趨吉避兇。如果你懂得了常,也就不用去算命、看八字、看風水了,更不用去改命、造命了,是吧。人生由來一場戲,全憑各自去努力。

再來深入的理解下觀這個方法。

道德經第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

這就是百度上的眼觀和心觀(師父:有欲觀不等于眼觀,無欲觀不等于心觀)。無欲觀妙,什么是妙,就是觀心的細微變化,長久累積微妙出矣。有欲觀徼,什么是徼(《漢語大字典》2卷909頁:繳:終極;歸終),觀復的成果,最終還能觀出個終極來,厲害吧。心觀專業點的說法叫內觀、內視,用心觀察自己的內在,甚至更玄妙的東西;相對的,眼觀可以叫外觀、視野、觀察、感受等,通過眼睛、身體等感覺來觀察外面的世界;當這兩個方法都能達到很高的層次時,會有相互融合的趨勢,這時叫玄觀(道德經中同謂之玄,有欲觀+無欲觀=玄或玄觀,以后再專門寫文字進行分析,這個很復雜,可以多琢磨),觀察這個世界微妙的一面、最深層次的東西,反復長久的玄觀,就會有精妙出現。

這兩種觀的方法都學會了,不是就萬事大吉了呢,非也。而是要常常觀,觀出常來,至少以達趨吉避兇的能力。這兩種觀法合起來就是道家的玄觀,也就是觀玄,觀來觀去,觀出變化,有了新體會,實踐效果也不錯,進而進入一個新境界,所謂的三觀有了質的變化唄。

最后,再看古代的道人居住的叫道觀,為什么起名叫道觀,在此觀道也,道可觀也。

道可觀,何況常。至此可達標題:觀復以知常。這就是道德經中最重要的方法:觀。由此,整部道德經可解矣,載道之經可解,道亦不遠乎。


換個視角看經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