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與王維:沒做過安祿山俘虜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難題,終于明白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捧著佛經走路了。

帶發的和尚,原來始終是人生的一大風景。


1

長得像神仙一樣的王維,在21歲時中的狀元,但初期的官運一點都不見得比杜甫好。

他作為一個詩琴書畫無一不精的全才,開始時被安排做一個專管祭祀樂舞的太樂丞原也不算辱沒,誰料到他后面竟敢利用職務之便,看什么獅子舞呢?

結果他就被發配到偏僻的濟州,做啥子司倉參軍去了。

“黃獅子者,非一人不能舞也。”這意思就是說,這舞,只能舞給那一個人看,所以你王維干出這樣的事來,沒把你下大牢、斬首,就已經很不錯了。

王維就因為看了不該看的東西,在濟州一呆就是四年多,這弄到最后,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呆下去了,于是辭職,隱居到了淇上。

王維性格沖淡,一生寫了很多具有隱逸味道的詩,晚年還干脆一心向佛,所以不了解他的人,想當然耳,就覺得他打娘胎里出來,就是這個樣子。

就仿佛人家王維從來不曾年輕過似的。

實際上王維在那次隱居之后,也還是不甘寂寞,曾多次跑官。

他一面勸考場失利的孟浩然,老老實實回家呆著,“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一面自己卻從淇上,一溜煙跑到了長安。

王維在長安不斷忙活著,忙活著,結果終于在34歲時,就又得了一個右拾遺的職位。

給中書令張九齡獻詩成功得來的啊,所以王維就非常感激,在答謝詩中使勁夸張九齡,還說了一句:“賤子跪自陳,可為賬下不。”

張九齡那時炙手可熱,如果得他提攜,王維這輩子就算有依靠了,可是誰知道張九齡文氣太重,根本斗不過老奸巨猾的李林甫,所以王維的這條路不久之后,就依然斷了。

他右拾遺、監察御史、左補闕、庫部郎中,這些不咸不淡的官一路做去不說,中間還一度曾被趕到河西節度使幕下,過了一段天蒼蒼野茫茫的生活。

不過這樣也好,不然他也不會有那些塞上之詩傳世,讓我們看到他身上還有一種慷慨之氣。

王維的好運卻是在做了安祿山的俘虜之后,才逐漸好轉的,這讓后來的文人們都覺得奇怪。

王維沒做俘虜,沒做偽官之前,咋就沒人理會呢?他為什么“漢奸”了一下,卻忽然官運亨通?


2

杜甫的官運卻是一輩子差,這老夫子真不知道得罪誰了。

人家王維好歹還中過狀元,而他,可是從十四五就開始下考場的,卻什么都沒撈到。

他一邊考,一邊漫游,一邊活動,最終也是靠獻文,才終于走上仕途的。

不過他獻給的是皇帝。

杜甫從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年),就開始走這條路子,他逮住機會就獻,幾年間一連獻了五六篇重文,這才終于在天寶十四年十月,得了一個河西縣尉的職位。

那時候杜甫已經在長安狼狽十年,四十多歲了。

縣尉好歹是個官,但是沒想到杜甫卻傲氣得很,覺得這不符合理想,竟立馬拒絕,于是好脾氣的朝廷就只得又任命他,做了一個右衛率府曹參軍。

這個職位雖在京城禁軍,但卻是正八品下的小官,專門管兵器和門禁鎖鑰的,就跟悟空哥當年的弼馬溫差不多,可老杜到底也不好再推辭了,只能寫詩自嘲:

“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

只可惜天下任何人可逍遙,只沒有杜甫的逍遙,他一輩子憂國憂民,還一路上盡是絆子,天生的苦命人。

杜甫做官之后,衣錦還鄉,這才知道小兒子凍餓而死,老先生這時想起一路所見慘況,及唐玄宗兩口子夜夜笙歌的奢靡,一怒之下,就寫了一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出來。

杜甫這篇文,章法有點亂,后面的文人頗有點批評之意,可老杜那時候哪管得了這個。此所謂情緒之作。

不過不管怎么樣,路還得走,人還得活,杜甫發泄完了,也就帶著夢想,上路了。

他卻不知道安祿山那廝,這時候正在路上張網,等著他呢。

老杜就是做俘虜,也跟王維不一樣,這意思大了去了。

他留給人們的疑問則是,這么忠心耿耿的一個人,起先也的確因為忠心,得到過提拔,可他為什么走著走著,就又落得個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凈呢?

3

安祿山打過來時,楊貴妃再不想給他洗澡,跟著唐玄宗撒腿就跑,這地球人都知道。

只是人家這跑,不叫跑,而叫“西狩”,或者“出幸”,他們既然沒有叫什么“轉進”,可見還是要點臉的。

玄宗皇帝跑的時候,朝廷里都有些什么鳥,可是清楚得很。

忠心的,跟著跑,二心的,舉白旗,投機的,左右觀望,忠不忠奸不奸,還總在歷史上享有盛譽的,就自然選擇了山林野間溪邊,去隱居。

反正這最后這一種,怎么都正確,大局一定,出不出來,道德上都站得住腳。

王維起先卻是很忠的那種,后面也不能說就是不忠,他當時選擇的是跟著皇帝跑,只可惜,他“扈從不及”,就“為賊所得”。

也就是他的忠心行動沒來得及實施,就被安祿山部隊扼殺在萌芽狀態了。

王維之所以慢了一拍,這大概是由于他身份不重,不在中樞,不是近臣的緣故,不過他也不是一開始就“為賊所得”。

這一點王維在朝廷收復長安,清查“漢奸”時的“自辯狀”,或者叫“回憶錄”里,說的很清楚:安祿山來了,“君子為投檻之猿,小臣若喪家之狗”,我是“偽疾將遁,以猜見囚”。

他這意思就是說,叛軍進來,先奔的是大官,那些大官就像自己跑進籠子的猴子一般,而我這等小官,則惶惶然,如喪家之狗。

因此我只好往嘴里按一把巴豆之類,裝病,打算蒙混過關,尋機潛逃,只可惜叛軍很厲害,我不是余則成,結果我反而引起叛軍警惕,就被抓了起來。

王維顯然是因為膽怯,偽裝不成功,被敵人識破,引起重視,被抓起來的,所以他后面就跟那些高官們一起遭了秧。

十多天沒怎么吃飯,還大小便都在牢房里,他直到有一天刀槍棍棒架在脖子上,被士兵們捆成粽子,送到安祿山的辦公室,這才解脫。

不過人家士兵們也沒抓錯,王維是真正的貴族出身,大名鼎鼎,安祿山是知道的,所以安祿山才會安排那場見面。

他命人把王維帶到洛陽菩提寺,立刻逼他做了給事中。

安祿山的重視,你敢不重視嗎?

4

杜甫的俘虜,卻是這樣做的。

天寶十五年二月,杜甫回到長安上任不久,全國形勢就一片大不好了,于是杜甫趕緊返回奉先縣,把一家老小送到了白水舅舅那里。

此后潼關失守,白水也陷,杜甫只好又帶著家人往北跑。

老杜逃跑的情形,看看他的《彭衙行》就行,那狼狽驚慌艱險困苦饑餓,他老人家描繪得真好。

太多的不用說,反正老杜的重表侄他們有一次走出十幾里外,是曾發現杜甫丟了的。

他們重新返回,一路大喊,這才在草叢里找到了老杜,原來他竟是累倒在這里,起不來了。

但是老杜就是這樣,也不忘唐人的身份,官員的職責,人家都能跑就跑,能躲就躲,甚至還不怕賣身求榮、見風使舵,而他卻偏偏在鄜州一安頓好家小,就直奔靈武去了。

那時候唐肅宗已經在靈武即位,他得去保衛皇帝,跟著皇帝去殺賊。

一路上全是敵占區,老杜這選擇可真夠武,但是他到底不是武工隊員,既不夠機警,也缺乏身手,所以他一遇到叛軍,就被生擒活拿。

杜甫作為官員,好歹被人押到了長安,但是人家也就能給他這點面子了。

杜甫既官職低微,又沒什么名氣,所以從沒有人來找他做官,到最后,人家甚至連關押他的勁頭也沒有了。

于是作為安祿山俘虜的杜甫,就成了俘虜史上一個最特別的俘虜,他盡可以在長安到處行走。他只要不出長安,就自由得像小鳥一樣。

只不過安祿山的叛軍不關押他,他卻自己關押自己,那段時間里,他一個勁地憂妻兒,憂天下,不是《哀王孫》、《悲陳陶》、《悲清坂》,就是《春望》、《哀江頭》……

他就是寫給妻兒的《月夜》,也是“雙照淚痕干”。

老夫子一輩子有好多放不下的東西,更多的是在寫百姓,寫天下,寫現實,所以他就成了“詩圣”、“詩史”。

老杜卻是在唐肅宗至德二年(575)春,才成功越獄的,他還是直奔皇帝而去。

5

老杜在寫詩的時候,王維也在寫。

偽給事中王維仍舊被軟禁在菩提寺,有一天,他的老朋友裴迪,看他來了。

裴迪說,安祿山真不是玩意兒,他在凝碧池大宴賓客,竟讓皇家樂隊在一邊伴奏。

這話說得王維凄然淚下,情難自已,于是就偷偷寫了一首詩給裴迪看。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

王維當時可沒想到,這首詩對他很有用。

洛陽是在杜甫逃離長安后半年多收復的,于是王維這次又做了大唐的俘虜。他們這些偽官,不久后都被一鍋押去了長安。

清算運動開始,懲辦條例也隨即出臺,按條例,一等“漢奸”菜市場處決,二等賜自盡,三等重打一百杖,四等發配、流放,眼看著王維至少要一輩子去做野人。

此事大家惶惶,王維也惶惶,他弟弟王縉不忍心,首先跳出來請求,放過我哥吧,我愿意削減官職,但是這用處不大。

最終解救王維的,卻是他的絕活。

當時的宰相是崔圓,崔丞相跟肅宗到了長安,自然得大興土木,裝修公館,這時候他一眼瞄上了王維這些不花錢的勞工。

王維干啥都行,一點不比專業大畫師鄭虔、張通差,所以崔丞相就利用職務之便,把他們幾個提出來,專門到他家畫畫了。

那本是楊國忠的豪宅,王維他們當然也知道這是個機會,于是就個個開足了馬力。

王維官職不高,身份卻貴,這要換了以前,這種事他肯定不屑于做,就是鄭虔、張通他們,出于身份尊嚴,和藝術家的傲氣,一般也會拒絕。

但是現在人在屋檐下,畫畫是救生圈,所以他們當時這壁畫畫的,在歷史上就成了一個“運思精巧,頗絕其藝”。

人家都“頗絕其藝”了,崔丞相再不體恤那還叫肚里撐船之人嗎?所以王維等人的事隨后就出現了轉機。

王維是不得已,被逼迫做的偽官,他先有吃巴豆自殘的英勇行為,后來又曾感嘆“百官何日再朝天”。

再說,王維兄弟如此孝悌,豈能不予表彰,以正世風?所以罪臣王維就很快從大獄撈出,搖身一變,不降反升,做了太子中允了。

太子中允,這可是與庶子一起,專掌侍從禮儀,打理宮中司經、典膳、藥藏、內直、典設、宮門六局的五品官,可見肅宗這次是真打算把王維收為身邊人了。

肅宗好愛才。

6

王維成了肅宗親近,杜甫也一度是。

杜甫在至德二年春,是靠自由之便,躲進大云經寺,從金光門溜出長安的,他那時候高興的啊,一個勁喊:“所親驚老瘦,辛苦賊中來。”;“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

杜甫一路掙扎,跑到鳳翔行在的時候,穿的是破爛的麻鞋,衣袖還撕破了,露著兩肘,唐肅宗一見好感動。

杜甫第一次去找肅宗的時候,肅宗才有30個大臣,這時候雖然多了不少,但也很感動,所以他就下令,讓杜甫做左拾遺吧。

這左拾遺卻是從八品的小官,就跟王維給張九齡獻詩得到的一樣,但是這卻是一個清要之職,專門跟在皇帝身邊,負責提建議,搞批評,舉薦人才的,只要你會做,一般都升官嗖嗖的。

做什么皇帝都看得見的地方,就一定是好地方。

但是杜甫能會做嗎?他要是會做,那他就不是杜甫了。他跑官可以,為了做官跟跟風,吹吹牛也可以,但做上了就絕不含糊。

皇帝對我多好啊,我得報答,現在百廢待興,我得肝腦涂地,所以杜甫就真拿自己當回事了,提建議、搞批評,就像他寫詩一樣真摯。

杜甫最終卻栽在房綰事件上。

正氣凜然,名頭響亮的房綰丞相,不知道自己是趙括,他非要帶兵作戰,結果就一敗涂地,這時候他的政敵們說,房綰這家伙是只忠于太上皇玄宗的,根本不鳥你,于是肅宗大怒之下,立刻罷免了房綰。

他可是最在乎這事的。

杜甫和房綰卻是布衣之交,老相好,他覺得這事不能這么辦,所以就趕緊勸諫。

房綰多好的人啊,人格魅力崇高,天下士大夫的榜樣,這樣的人,瑕不掩瑜,有點小毛病不算啥。

杜甫此話一出,肅宗登時更怒,這特么叫什么話?他立刻下令刑部、御史臺、大理寺三司會審,非要問問杜甫這是什么意思。

皇帝一旦要問意思,這意思就大了,此事幸虧還有宰相張鎬等人出來圓場,說杜甫雖然有些狂悖,但到底不失諫官職責,還是別意思了吧。

肅宗在大臣勸諫下,暫時放過了杜甫,但是杜甫卻不依不饒,他出來后立刻寫了一篇文章,遞了上去。

他一面在請罪,一面在辯解,最后竟還把他逃離賊窩趕去鳳翔的經歷寫上去了,以示忠貞,這讓肅宗越發生氣。

表功啊?你杜甫說來說去,不就還是在指責我不辨忠奸,不用賢臣嗎?

不過肅宗這次生氣歸生氣,卻一點也不想去問杜甫意思了,他只打算自己悄悄意思。

于是三個月后,肅宗就關心了杜甫一下。

老杜,你出來多久了?這么久對家人情況一無所知,是不是很難受?我作為皇帝,是不是該關心體諒一下臣下,表彰你的忠心?好,你回家探親去吧,不用謝。

杜甫就這樣離開鳳翔,離開了皇帝身邊。

他后面在長安收復之后,雖曾帶著全家又來做他的左拾遺,但早已風光不再,不受待見。次年六月,他終于又被貶到化州,去做了參軍。

他《石壕吏》那些詩篇,卻就是這期間寫的,杜甫最后終至于對政治完全絕望,辭官而去,做了野夫,正與此有關。

此后的杜甫,人生里便只有流離二字了,據說,他最終竟是因為五天沒有進食,被聶縣令送來的牛肉白酒,撐死的。

7

杜甫行進在倒霉路上的時候,王維卻越來越發達。

他做了太子中允沒多久,就成了集賢殿大學士,然后就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給事中,一路升遷,最后做到了尚書右丞。

王維自號摩詰,那是因為他好佛,愛看《維摩詰經》,而他的王右丞之名,卻就是因此而來。

王維在古人眼中,是有大污點之人,他潔白無瑕之時,才華再高,也無人問津,而有了污點之后,卻反而越升越高,這首先就讓人不解。

而他偏偏還是最敷衍的那種官,這就更讓人們感到奇怪。

王維在夫人去世的幾十年里,一直再未娶親,等他后來買下宋之問的別墅以后,就經常一個人跑到藍田逍遙。

他只拿錢,不理政務,偶爾只跟裴迪、崔中興他們幾個躲在別墅里彈琴飲酒,賦詩作文,那真正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樣子。

王維好佛之心,愈到晚年越誠,他房中除了茶鐺、藥臼、經案、繩床之外,幾乎再無他物,一上朝回家,就焚香獨坐,口誦經文。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王維,到了除了寫詩念經之外,最愛做的事,也就剩下每天找十幾個僧人一起吃吃飯,談談玄了。

所以后世的文人們,一提起王維,就動不動撇嘴,就連某些大文人也是如此。

比如吳師道,他就曾看著王維的《輞川圖》,夸完王維的詩歌和神仙風姿之后,說了一句:“居位顯榮,污賊不能死,適累是圖,惜哉!”

比如王世貞,他就曾在比較李白、杜甫、王維的時候,一面對王維不能“致死安民”耿耿于懷,一面疑惑他為什么竟能官越做越大。

比如朱熹,他也曾說道:“王維以詩名開元間,遭祿山亂,陷賊中不能死,事平復幸不誅。其人既不足言,詞雖清雅,亦委弱少氣骨。”

等等等等,他們都認為王維是應該做烈士的,沒有做就是失節,失節之人,不但不該升官,就連他的詩和畫,都不該去看,不該喜歡,不管它們有多好。

反正他們這些人眼里很少看到強暴,決不允許人軟弱,哪怕你什么壞事都沒做過,他們就覺得王維應該像失身的女子一樣,去死,

他們一般也恨失節,甚過恨強暴,而至于他們自己是不是金剛烈火,超越人性,一無雜念,那得等遇到了再說。

如果按照他們的理論,那我們那些不幸落入敵手,做了俘虜的士兵們,當然也是再沒有做人的權力的,實在不能不說,他們這種直線思維,惟道德論,極度極端的家伙,其實跟安祿山是一伙。

王維后來的官運亨通,其實很簡單,也滑稽。

8

大才子王維到底不是戰士,不是好漢,有軟弱的一面,所以他才會有妥協。

但是他經歷過這樣一件事之后,卻也讓肅宗他們看到了,就連胡人都對王維那么重視,王維的名氣竟是如此之大。

某種情況下,敵人重視的,也是我們該重視的,于是偽給事中王維的身價,隨即高漲起來。

而王維的投敵,既然是被脅迫的,王維既然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唐人又遠沒有宋之后的人那么理學、刻薄,所以王維就越發可以原諒。

這如果再加上崔丞相的青眼,和肅宗的愛才呢?這當然就更給王維送來了一架云梯。

但是這還遠遠不是全部。

王維作為唐朝最高貴的王氏家族中人,最漂亮,最有才華的才子,在這之前肯定被人羨慕嫉妒恨,而等他有了污點之后,這就不一樣了。

大家一面仍會對他高看一眼,一面又會覺得跟他拉平,對他產生同情,所以這時候王維面臨的傾軋、排斥,就自然會少了很多。

很多時候,太白的人,其實最沒出路,所以古代就總會有人不惜自污。

而王維在這時恰恰是非常明智的。

王維對自己做偽官的那段經歷當然深感恥辱,他知道自己一旦想有所作為,就一定會遭到攻擊,所以他就選擇了避世。

他不管事,不做事,與世無爭,與人無爭,誰還會嫉妒他的升遷,去擋他的路?

不但不會,大家還會希望有這樣一位同僚,這樣一位下屬,這樣一位上官,以便自由行事。

王維本來就是一位才子型的官員嘛,肅宗他們本也沒指望他能做什么具體工作,無非是用他來裝點一下門面而已。

寫詩作文作畫作曲彈琴飲酒賞月,這才是王維該守的本業,王維卻就是因此啥也不做,大家也覺得理所當然的。

而這樣的一個王維,大家自然也都特別喜歡,不偶爾給他升升職,實在不大好意思。

可是王維這樣一來,會不會覺得苦悶呢?他當然會,他早知道自己這一生算是毀了。

他本來就是沖淡之人,這時候就只有更加向佛,他的向佛除了心性、經歷等原因之外,還因為冷。

自己以前想報效祖國的時候什么樣,現在什么樣,他當然比外人更有感受,他在他滑稽的升遷中,一旦越發看穿了一切真相,自然會心越來越冷。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古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這寫的是什么?無非是孤獨、清高與追尋而已。紅塵已看破,他只有做朝隱。

王維最終,對佛學、玄學研究至深,他是真正沉靜下來的,所以他臨死之前,就曾鄭重給弟弟,給親友故舊一一去信,要他們真心向佛修心。

他到了這時,便覺得只有禪理,才是唯一的真理,才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王維、杜甫,都是由一場被俘開始戲劇人生的,他們在大起大落的悲喜劇之間,也都看透了人生荒誕,而有了自己的選擇。

王維是不甘同流合污,崇尚自由安然,從而轉向內心,成了佛系的。

而杜甫是四顧茫然,無處安身,無人可靠,卻依然走著,依然外求。

內求和外求,這無非是人生的基本活法,只不過它們也時而會有重疊罷了。佛系的王維心安身安,走著的杜甫一路跌撲,這肯定不惟是唐朝的現實,看來活著這事,還真是難辦。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難題,終于明白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捧著佛經走路了。

帶發的和尚,原來始終是人生的一大風景。

END

文 | 九鴉

圖 | 網絡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702評論 6 53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615評論 3 41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606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44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26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27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07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47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92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07評論 3 3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001評論 1 370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50評論 5 36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43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67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30評論 1 287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09評論 3 393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6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