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8/4
“工業4.0”這個詞匯,最早是出現在2011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2012年10月,德國的[工業4.0工作小組]向德國聯邦政府提出了“工業4.0”的實施建議,并在2013年4月漢諾威工業展覽會上,正式推出了這個概念。“工業4.0”概念的核心,其實就是把物聯網和智能化模式引入到制造業。
這種對工業進行版本數字分級的劃分,是根據制造模式的變化來進行區別設定的。工業1.0,其實說的就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指的是蒸汽機的大規模使用使得制造業開始從手工轉向機械化。這次工業革命既是工具革命也是動力革命,典型代表就是紡織廠的機械化。這次工具革命對生產效率的提升,由此把“人群化人類”帶入到“社會化人類”,其意義十分重大,可與上帝把火種送給人類的后果相媲美。
工業2.0,或者說第二次工業革命,就是電器化,可以看作是人類生產活動在動力上的再一次革命。電力的使用帶來了大規模制造模式,典型的制造業代表就是福特公司的流水線。
工業3.0,也就是工業信息化革命。是信息技術帶來了機器的自動化,這是一次生產制造的控制革命,比如全自動化的可口可樂生產線。人類從此在體力和腦力這兩個方向上,都得到了徹底的解放。
而工業4.0,它突出的特點是引入了“信息物理融合系統”,也就是說,利用數據把車間、生產線和生產設備連接起來,利用物聯網技術來實現智能化。可以稱作是工業的智能化革命。
以上所有的這些革命性的改變和進步都是圍繞著“提升效率”這個根本目標而來的。工業4.0的要害關鍵在于不僅僅旨在提高制造效率,更是把目標瞄準了“資源使用效率”這個更具有經濟學最高目標意味的方向上。
人們在觀察和總結事物的時候,往往習慣于把目光停留在表面的容易看到的層次上,總是會說人類文明的飛躍是由于科學技術上的進步導致的,從工業1.0到工業4.0所帶來的改變,不就是證明嗎?你如果這樣想的話,你不過就是一個工匠,頂多也就是一個工程師罷了。你看不到的是,驅動工業革命發生的是資本在某些特定方向上的聚集,以及資本聚集背后更深刻的原因。如果你想成為這樣一個思想深刻、目光深遠的明白人,就請跟立春我學習《先驗演繹經濟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