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行走于鄉村,見家家院子里立著剛收割的芝麻桿。它們有的倚墻一字形整齊排開,有的據中呈個字形互相支撐,無一不渲染著秋的豐收。秋的農家小院頓生了一種喜慶祥和的氛圍。
? ? ? ? 鄉村里九月是收獲這些農產品的時候。人勤地不賴,花生,黃豆,芝麻競相登場,讓三秋成為暨雙搶之后農村里最為忙碌的季節。人們對于芝麻,收割后無需費多大的勁,用草繩或布條之類將十多根淺淺扎成一束,然后放任陽光的熨燙。秋陽是恬靜的是溫和的,她漸慢地將精華一遍又一遍滲入其中。待芝麻的果殼變黃、變褐、直至變黑時,將芝麻桿倒提,用小木棍不斷敲打其身,芝麻就從果實裂開的嘴里,如細細的雨點一般紛涌而出。不多久,鋪墊物上就落滿了一層黑如墨白如雪的芝麻籽實。
? ? ? ? 芝麻我的老家也有,我家猶勝。田埂邊渠壩上菜園里,但凡有空隙的地方,母親都精耕細作,廣種但不薄收,目的是秋季多收獲一些。芝麻主要用來炒粉。芝麻炒熟后,與煮熟曬干的糯米籽一起,研磨成粉,很用心地裝在玻璃瓶里。這樣的粉,在農村里俗稱“焦面”。等大清早父親起來,沖個蛋花,和幾挑粉,算是三餐之外的牙祭。因為父親做掛面,每天起得很早,不備些干糧,是沒有體力長久干活的。何況父親的身體自小孱弱,中年又過度勞累,一不小心漲破了支氣管血管,經常地咯血,身子更需擔待。我那時年紀小,委實不懂事,眼巴巴地望著,芝麻糊香飄來,直吞口水。父親見狀,挑些送入我的嘴里,那黏、滑、潤、香的味道,至今記憶猶新。早餐的臭咸菜吃得夠多的了,吃到皺眉或苦臉,母親給我們換換口味,那就是鹽炒芝麻。當然一餐不能吃太多,得省著吃,一碗稀飯一勺芝麻,均勻地拌開。至于湯圓用芝麻作餡,那非得等到元宵,大快朵頤。平日母親忙里忙外,幾乎天天挑著滿擔的掛面鄉村間東奔西走,連干農活都算計著,是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思做這些花樣的。
? ? ? ? 我的愛人對芝麻也情有獨鐘,是因為我的白發。她始終堅信芝麻對于黑發的療效,每年鄉村里芝麻上市時,到熟悉的鄉親那里買兩十斤回來。揚凈,漂洗,曬干,炒熟,像我的母親那樣,與糯米籽一起研磨成粉。在她的監督下,我每天或早或晚兩三勺,加糖用開水沖泡。只是白發依然白發,是不肯輕易變黑的,畢竟歲月不饒人。但芝麻的好處確實是多,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有降壓降脂的功效;有豐富的維生素E、芝麻酚,可延緩衰老;亦含B族維生素,能促進消化道分泌。經常食用,肯定大有裨益。在日積月累中潛移默化著軀體,只是一時半伙覺察不出。時間久了,在記憶力、靈敏性、顏面值等方面會有料想不到的效果。
? ? ? ? 城里的大姨極愛用芝麻榨成的油料。市場上有成品麻油,包裝的,她從來不買。她相信農村里土法壓榨。而且芝麻的選材獨特,那就是非得用鄉下的芝麻不可。其實從鄉親們那里收來的芝麻一經整曬,也并不比批發市場賣的便宜到哪里去。況且還大老遠開車專門到我這,只為百來斤芝麻榨成二十幾斤的麻油,劃不來。但大姨只相信鄉下的東西真,東西好。由此可見,價錢其次,信仰至上,緣于她對鄉村的依戀,對故土的眷戀。她雖然到城里生活逾五十年,仍然忘不了故鄉的味道,血液中仍流淌著殷殷赤子情。鄉音鄉情鄉戀就濃縮在那黃亮奇香的麻油之中,一刻也未曾忘記。聽妻說,記得小的時候,大姨最顧娘家,時常拿出僅有的一點工資,來資助母舅一家。也舍得花錢給姨侄、姨侄女買鄉村里不曾見過的好吃的與鮮麗的衣服面料。盡管她也有三個孩子,生活過得相當儉樸且緊巴。收芝麻榨油這件事非我與妻莫屬,我們做的是糧油生意,就便。我與妻辦得極為認真,因為心里總念著大姨的好。長輩的這點吩咐,是要言聽計從;這點心愿,無論如何都要滿足她的。
? ? ? ? 這一陣子清晨還未起床,就聽見小區的巷道里又響起了熟悉的“收~芝麻~~嘍、芝麻~換~麻油”吆喝聲,悠遠而又綿長,蘊含著淡淡的鄉村氣息,浸潤了濃濃的家鄉味道。這樣的味道,像極了那一句經典廣告詞“黑~芝麻糊~哎”。是的,遠在他鄉的人,一聽到這樣的呼喚,不由地在腦海里就浮現了家鄉的模樣,也真切憶起那些有關芝麻的黑白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