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4歲男娃的媽和一名小學教師,盡管有時候已經被娃折騰得說話無力,眼神無光了,但幾乎每一天還是會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和雖異于成人卻獨特而暗藏價值的思維方式。
兒子自從在幼兒園學過《小小少年》之后每天在家都不斷唱著“小小少年,沒有(很少)煩惱,仰(眼)望四周陽光照,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時間最好(飛跑),他滴煩惱增加了......”不是他爹他媽是肯定聽不懂他唱什么的,不僅調子沒完全對,歌詞也是按照他自己的想象蹦出來的。為娘的一直教他正確的歌詞,可是小家伙偏偏很有“主見”。還好我是“久經沙場”的教師,對孩子很有耐心,就等著他慢慢找準歌詞。隔了半個月,今天仍是聽他唱著“自創”的歌,只是到了最后,突然弱弱地問我:“是‘但愿永遠這樣好’嗎?”我反應過來,他是問我全歌的最后一句歌詞,這句歌詞我從來沒有教過他或者強調過,只是他自己在幼兒園學過一次,我很驚訝他不僅記得還說得很準確!反而是天天強調的歌詞他偏偏記不住。我不得不感概小孩子的記憶系統真的跟成年人很不一樣,他并不只這一次讓我有這樣的感觸,平時學習知識,可能反復讓他練,他就是對某些內容記不住,之后我也不會去提起,可是過了十幾天,突然聽到他完整地表達出來。
我在想,很多父母也許看到孩子的一點不足,或者當時的不佳表現就給孩子貼上了“記不住”、“腦子笨”的一些標簽,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以我們多年的知識儲備去對比和評判一個還未完成幼兒園教育的孩子的能力是否公正?因為我們已經掌握了這些能力,于是就忘了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所犯的錯誤,所表現得笨的那些情節,自以為自己是從一開始就沒出現過孩子的那些不足,而站在一個制高點去給孩子貼標簽。也許這值得我們好好反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