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們圍成一圈七嘴八舌的討論今天的熱點,我覺得哪里不對勁,為什么我那么淡定的做我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像以前一樣也去湊熱鬧。
朋友們圍在一起討論孩子上興趣班的話題,我覺得哪里不對勁,為什么我一點都不感興趣,還是繼續做著我手頭上的事,而不是像以前一樣也去聽聽大家的意見。
親戚們圍在一起討論投資賺錢的機會,我覺得哪里不對勁,為什么我覺得他們都在投機取巧,不屑與他們交流心得,而是繼續坐著吃著我的飯,而不是像以前一樣覺得他們都是賺錢高手。
當我覺得哪里不對勁時,我就像蠶蛹努力突破那層繭,就像小雞用力在頂破雞蛋殼,我知道我正在試圖走出舒適區,我正在拓展自己的邊界。當我們的格局只能看到衣服上的污漬時,那么我現在的格局就是試圖透過顯微鏡看到污漬里的細菌。
我們都太舒服了,就像溫水里的青蛙,跳出溫水時就會感到不適,而當我們已經跳出這一步后,剩下的就是適應了。
當我們覺得哪里不對勁時,有時候會特別困惑和迷茫,我們不確定這樣做對不對,特別當周圍的聲音都在告訴你,你錯了,這種阻力無形中給舒適區圈上了牢固的枷鎖,我們不知道如何辨別我們做的對不對。
當我們覺得哪里不對勁時,正是我們走出舒適區適應的階段,當我們從很亮的視野突然進入到很暗的視線中,我們的眼睛也要經歷感覺適應階段,眼睛里的桿體細胞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我們開始改變時,我們的知覺感覺也要經歷適應階段,畢業之后不再讀書到重新拾起書,養成每天看書寫總結的習慣,這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適應過程,少則兩三個月,多則一兩年。
我們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環境中的各種聲音會對我們產生作用,特別在信息泛濫的時代,蜂擁而入的信息時刻充斥著我們的神經細胞,如果任由它們對我們的大腦產生作用,我們的大腦就不是由我們自己做主了。
“好好讀書,以后找個好工作。”“這年頭工作不好找,還是得找找關系。”“這事不好辦,找找看有沒有熟悉的人”......各種聲音都有,你的價值觀如何做出判斷,你如何用你的價值觀來指引你的生活和工作,當我對這些聲音都只是左耳聽,右耳出,專注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時,我正在試圖走出舒適區。
同事不理解你為什么工作那么努力,朋友不理解你為什么不讓孩子多上幾個興趣班,親人不理解你為什么不睡覺半夜在看書......我們為什么要根據別人的意見來生活,當我們不與他人進行對比,而與自己的過去進行對比之時,我們正在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當我們覺得哪里不對勁時,我們很可能正在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同時也是在不斷地擴大自己的舒適區,不要懷疑自己,懷疑不如直接做,只有做事的人才會走出舒適區,擁抱更大的舒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