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會看到新聞,某某受到傷害/侵犯,或者某某求助,而群眾漠視,然后結論或者讀者評論通常都是人情冷淡社會風氣變差blabla,那么真的是這樣么?
這次我們就了解一下估計很多人都已經知道的現象,“旁觀者效應 (bystander effect)”.
心理學家對這個話題的興趣已經持續了超過40年,而這個興趣火花的產生則是因為一個非常著名的謀殺事件: 1964年,紐約,一個叫做Catherine Genovese的年輕女性,在工作結束回家的夜里被人殺害。紐約郊區殺人在當時并不是少見的事,但是引起公眾以及媒體關注的是當時的警方調查發現至少有38個人注意到受害者在街上受到了襲擊,然而沒有人嘗試施以援手。這38個人中,只有一個人從窗內喊了一句“放開她”,另外一個人呼叫了警察,但是當警察趕到的時候已經太晚了。
在這個事件之后,2個心理學家Bibb Latane 和John Darley,決定去研究為什么在這個情況下人們沒有去參與施救,于是開始了關于旁觀者效應的實驗。實驗的假設是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發現自己處于旁觀者的情境下,我們可能看到了有人車拋錨,有人突發疾病,有人在街上暈倒……我們也可能看到了一個犯罪行為,一場火災或者其他與其相近的緊急事件。Latane和Darley認為在一些情境下,人們是會進行干預(比如說報警,送醫院),而有一些情境下,人們卻不會。他們的實驗目的就是去尋找到底哪些情況人們會出手哪些情況下人們會作為旁觀者。換句話說,他們想要觀察哪些情境會增進或者抑制旁觀者效應。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他們在實驗室中設計了一系列很有意思的心理實驗。這些實驗的主要因素是它們都在一個可控的實驗環境下進行,因此研究者得以對很小的因素進行控制然后去觀察和測量這些因素如何影響人們出手幫忙的意愿。研究者設計了一定數量的緊急事件,比如一個人急性病發作,一場火災,一個人從梯子上掉下,然后觀察在什么情況下被試會選擇幫助,什么情況下則選擇漠視或者旁觀。
接下來介紹其中一個關鍵的實驗,為lanata和rodin在1969年所做。叫做“痛苦中的女人”。研究者在大學中邀請學生來到實驗室,提前告訴他們要參與的是一個市場調查研究。當學生們到了實驗室后,他們被一個年輕的女性接待并且收到虛假的調查問卷。所有的這些提前告知的信息,市場調查的問卷,都是為了讓學生相信自己在做市場調研而不是其他實驗。當他們坐在房間里填表時,接待他們的女人離開了房間,走到隔壁的房間。因此學生們可以聽到女人的動靜。接下來,學生會聽到這個女人開抽屜,攀上椅子或者爬梯子,然后重重的摔下。伴隨著這個摔下的還有尖叫以及尋求幫助的哭泣。Latane和Darley感興趣的是多少獨自一人在房間參與這個研究的被試會去到隔壁房間或者通過其他方式進行幫助。結果發現在30個單獨被接待然后一個人在房間里填表的被試中,有70%的人對摔下的女士進行了幫助。這個表達了當人們獨自一人或者是唯一一個旁觀者時,他們會更傾向于去進行幫助,這個數字為70%,這個行為與我們的社會規則相一致,即就是當一個人承受痛苦時,另一個人需要對他進行幫助。
之后,研究者再次對實驗進行調整,他們使兩個被試同時參與調查,其他因素不變。所以在事故發生時,房間里有2個人在填表。研究者的假設是在這個情境下,人們會更有意愿去進行幫助,因為如果70%人在獨自的情境下會進行幫助,那么兩個人在場并且都不愿進行幫助的概率就會很小。然而結果恰恰相反,在這種情況下,只有40%的幫助率(就是2個人中起碼有一個人去幫助摔倒的女人),這個結果說明了另一方的在場反而將一個人幫助的意愿從70%降到了40%。而在研究者最后設計的情境下,房間里的被試同樣是2個人,然而其中一人是研究者自己安排的演員,這個演員知道實驗過程和目的,在女人摔倒后不會做出任何舉動。在這個情境下,只有10%的被試真正的出手去幫助了那個摔下的女人。換句話說,如果身邊存在一個消極被動的旁觀者的話,那么人們進行幫助的可能性則從70%劇烈下降到10%。這個研究的發現,即另一方的存在會導致人們干預行為的降低,也就成為了后來我們所熟知的“旁觀者效應”。
另外,Latane和Rodin還發現如果2個目擊者是朋友的話,那么旁觀者現象的抑制作用會比兩個人互為陌生人的時候低得多,因為在這種模糊的緊急情境之下,每一個旁觀者在行動之前都會觀察另一方的行動來獲取相應的行動信息,而容易將另一方的不行動誤解為對方并不關心,從而覺得這個事件并不危急。而如果兩人是朋友的話,那么兩人誤解對方的幾率就小了很多,所以就更容易去進行干預行動而不是做一個旁觀者。
但是,這類實驗有一個缺陷就是這個研究并非那么貼近真實生活,而是在假設情境下以關注旁觀者效應為目的的實驗。在真實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知道我們對一些事物的干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件事物發生的緊急程度,地點,原因等等。比如我們并不會那么樂于給那些喝的大醉不省人事,或者嗑藥導致精神錯亂的人進行幫助,因為這些結果是他們自己所導致的。而對于另一些情境,比如火災,搶劫等等,人們在目擊了這些事件時,便會很快的對事件進行分析,來判斷自己是否應該進行干預。有一點值得關注的就是,那些危及到個人人身安全的事件,恰恰是人們最不容易施以援手的事件,因此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這類事件會引起那么多人的圍觀或者關注,卻沒有人真正挺身而出去做一個英雄。
另外,旁觀者這個概念,并不簡簡單單是某個人在某種情境下的立場而已,這同時也是個道德層面的概念。在很多情況下,一個人旁觀或者我們稱某個人為旁觀者,通常都帶有隱含的指控性質,也就是說這個人在一件性質惡劣的事件發生時選擇了不作為。同樣,旁觀者也可以成為遇事沒有作為的很好的借口,比如在一個惡性團伙犯罪發生時,一些人可以說:“我并沒有參與,我只是旁觀的而已。”而這些方面,正是很多心理學家沒有去關注的點。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談論到的旁觀者,其實潛意識里這個詞匯并不是中立的僅僅是一個名詞而已,這個詞匯同樣會引起責備,推脫一些人的行為,或者在道德上對當事人的行為進行評價。具體的事件我們回想回想看到的新聞就能找到相似的現象。比如這個婚禮事件,很多人指責當時其他人士的不作為,而當事的人士也可以反過來推脫說他們只是旁觀,并沒有參與。
當然,像國內扶人反被訛的事件導致了人們對這類事件的不作為就屬于另外的話題層面了,暫不討論。
寫完才發現百度詞條就有專門的旁觀者效應詞條。。心好累? _(:3 」∠)_
-----------
另外,有個很有名的旁觀者效應視頻,估計不少人看過,不過還是值得一看。我找了半天,不管什么網站,有中文字幕的都只有這個版本。。所以大家看的話忽視前面30秒莫名其妙的東西就好了。
A_見死不救的4個原因--旁觀者效應http://my.tv.sohu.com/pl/2752643/22102220.shtml
-----
Reference
Latane, B., & Rodin, J. (1969). A lady in distress: Inhibiting effects of friends and strangers on bystander interven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5(2), 189-202.
Latané, Bibb, and John M. Darley. "The unresponsive bystander: Why doesn't he help?." (1970): 276-2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