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沛國:東漢改沛郡置,治相縣(今安徽濉溪縣西北)。屬豫州。轄境相當今安徽省淮河以北、西淝河以東,河南省夏邑、永城及江蘇省豐縣、沛縣等縣市。三國魏移治沛縣(今屬江蘇)。西晉還舊治,后復為郡。
譙:秦改焦邑置,屬泗水郡,治所即今安徽亳州市。西漢屬沛郡,東漢屬沛國。東漢末曹操、華佗皆為譙縣人。
參:(? —前190),秦末漢初泗水沛縣(今屬江蘇)人。秦時,為沛獄掾,蕭何為主吏。后與蕭何同隨劉邦起事,從中涓累遷為將軍,屢立戰功。高祖六年,封平陽侯。任齊相九年,并從劉邦擊破陳豨、英布。任齊相時,用蓋公所言黃老之術,清靜無為,與民休息。初與蕭何友善,及為將相,有隙,何將死,推薦繼相。一遵蕭何約束,有“蕭規曹隨”之稱。任相國三年死,卒謚懿。時人歌頌說:“載其清靖,民以寧一”。
桓帝:(132—167),即劉志。東漢皇帝。章帝曾孫,蠡吾侯劉翼子。初由梁太后臨朝,梁冀秉政。延熹二年,與宦官單超等合謀誅冀,封單超等五人為列侯,朝政又為宦官所專擅。九年,世家大族與太學生聯合反對宦官,逮捕李膺等二百余人,是為黨錮之禍。在位二十一年。謚桓帝,廟號威宗。
曹騰:(100—159),字季興,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安帝時為黃門從官,后歷任小黃門、中常侍。以與太仆州輔等定策迎立桓帝封費亭侯,遷大長秋。身處中樞三十余年,歷侍四帝,以謹慎著稱。魏明帝太和中追尊高帝。
嵩:(?—194),東漢沛國譙人,字巨高。本夏侯氏子,為宦官曹騰養子。初襲封騰爵,靈帝時為大司農、大鴻臚、太尉。子曹操起兵,不肯相隨,避亂瑯邪,為徐州刺史陶謙所殺。魏文帝黃初時追尊太皇帝。
中常侍:官名。秦、西漢為加官。初稱常侍,元帝以后稱中常侍。凡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以至郎中,加此得出入禁中,常侍皇帝左右。武帝以后參與朝議,成為中朝官。無定員,或多至數十人,任用士人。東漢改為專職官員,侍從皇帝左右,出入皇宮,贊導宮內諸事,顧問應對。初秩千石,后增為比二千石。名義上隸屬少府,實際上直達皇帝。初雜用士人、宦者,明帝時定員四人。自和帝時宦者中常侍鄭眾等參預帷幄,職位漸重,增至十員,兼領卿署之職。安帝時和熹太后以女主稱制,不接公卿,遂成為高級宦官的專職,把持朝政,權傾人主。(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后漢書·百官志》)。
大長秋:官名。秦朝和西漢初期,稱將行,由宦者擔任,掌宣中宮命。漢景帝中六年,改稱大長秋,或用宦者,或用士人。成帝鴻嘉三年省詹事官,其職并歸大長秋,大長秋則兼掌皇后、太子家事(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到東漢,用宦者,官俸二千石,掌宣中宮命,凡給賜宗親及宗親當謁見者,則傳稟通報。皇后出,則跟隨(見《后漢書·百官志》)。
太尉:《漢書·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宣帝地節三年置大司馬,不冠將軍,亦無印綬官屬。成帝綏和元年初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祿比丞相,去將軍。哀帝建平二年復去大司馬印綬、官屬,冠將軍如故。元壽二年復賜大司馬印綬,置官屬,去將軍,位在司徒上。有長史,秩千石。”東漢又有變化,“建武二十年,復舊名為太尉公……靈帝末,以劉虞為大司馬,而太尉如故,自此則大司馬與太尉始并置矣。”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颙異焉。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徵拜議郎。
梁國: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封彭越為梁王,以秦碭郡置梁國,都定陶(在今山東定陶縣西北)。轄境有睢陽(今河南商丘市南)以北至谷城(即今山東平陰縣西南東阿鎮)地。十一年彭越被殺,改封子劉恢為梁王,增領東郡。文帝二年(前178年)以后轄境縮小。十二年徙治睢陽縣。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國分為五。至元延中,轄境相當今河南省商丘、虞城,安徽省碭山及河南省民權、永城,山東省曹縣等部分地。王莽始建國初改為梁郡,東漢建初四年 (79) 復為梁國。三國魏黃初中改梁郡。西晉復為國。南朝宋又改置為梁郡。
橋玄:(109-183),字公祖,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人。少為縣功曹,自請為豫州刺史部從事,收捕不法官吏陳相羊昌,定其贓罪,由是知名。舉孝廉,補洛陽左尉。桓帝時歷任齊相、上谷太守、漢陽太守,后為度遼將軍,擊退鮮卑、南匈奴,邊境安靜。靈帝初累遷司空,轉司徒。素與南陽太守陳球有隙,及在公位,薦球為廷尉。光和元年拜太尉,以疾罷。少子曾被劫作人質,他拒絕要挾,令兵士攻賊,少子亦死,從此劫持風氣遂絕。為人謙恭下士,持身儉素,清廉無余財,時人稱之。
南陽:戰國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宛縣(今河南南陽市)。漢轄境相當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縣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間地。其后漸小。隋初廢。
何颙:(? —約190),東漢南陽襄鄉人,字伯求。少與郭泰、賈彪等游學洛陽,顯名太學。桓帝末年,黨錮之禍起,為宦官所陷,亡命汝南間。及黨錮解,颙為司空,累官議郎、北軍中候。董卓專政,逼颙為長史,托病不就,乃與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謀殺卓,因它事被執,憂憤而死。
洛陽:古都之一。三國前作雒陽,三國魏改洛陽。后也有通用。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為成周城所在。戰國改稱雒陽,以在雒水北得名。秦置縣,為三川郡治所。漢后又歷為河南郡、司州、洛州、河南府、河南路治所。東漢、三國魏、西晉、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煬帝)、武周、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梁、晉、漢、周、北宋、金(宣宗以后)皆為陪都。
頓丘:西漢置,屬東郡。治所在今河南清豐縣西南。
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討潁川賊。遷為濟南相,國有十餷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汙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久之,徵還為東郡太守。不就,稱疾歸鄉裏。
騎都尉:官名,漢置,掌領騎兵,位次將軍,與校尉同級,無固定人數。西漢時屬光祿勛,掌監羽林騎,后掌駐屯騎兵,也領兵征伐。宣帝時以一人監羽林騎,又以一人領西域都護,秩比二千石,遂成定制。后又有領三輔胡越騎、監河堤事者。因親近皇帝,多以侍中兼任。東漢名義上隸光祿勛,秩比二千石。
潁川:戰國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置,治陽翟縣(今河南禹州市)。以潁水得名。轄境相當今河南省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西漢置有工官。東漢中平初波才的黃巾軍于此起義。
濟南:西漢文帝十六年 (前164) 改濟南郡為國,封劉肥之子辟光為濟南王,都東平陵 (今山東章丘市西)。轄境相當今山東濟南、泰安、長清、肥城、章丘、濟陽、鄒平等市縣地。景帝三年 (前154) 以參與吳楚七國之亂,國除為郡。武帝以后南部劃歸泰山郡,轄境縮小。東漢建武十五年 (39) 又改為國。西晉初復改為郡。
東郡: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置,治濮陽縣(今河南濮陽縣西南)。西漢轄境相當今河南省滑縣、濮陽、清豐、南樂等縣市以東,山東省東阿、梁山等縣以西,山東省茌平、聊城、莘縣等縣市以南,鄆城、東明等縣以北及河南省延津縣中部。東漢后轄境漸小。東漢移治東武陽縣(今山東莘縣西南)。建安中復還原治。
頃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敗。
?
冀州:西漢武帝時置,為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河北中、南部,山東西端及河南北端。東漢治所在高邑縣 (今河北柏鄉北)。后又移治鄴縣 (今臨漳縣西南)。
刺史:官名。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分全國為十三部(州),各置刺史一人,秩六百石。無治所,奉詔巡行諸郡,以六條問事,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斷理冤獄。所察對象主要是二千石長吏,其次為強宗豪右,諸侯王亦在督察之列。成帝綏和元年(前8)更名州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前5)復舊制,元壽二年(前1)又改名州牧。東漢建武十一年(35)省。十八年仍置,秩六百石。西漢刺史常以八月巡視所部郡國,歲盡詣京都奏事。東漢不令自詣,屬吏有從事史、假佐,員職略與司隸校尉同,有固定治所,實際上成為比郡守高一級的地方行政長官,權力增大,除監察權外,又有選舉、劾奏之權,有權干預地方行政,又常擁有領兵之權。靈帝中平五年(188),太常劉焉以刺史威輕,建議改置州牧,遂選群臣以居其任。
王芬:(?—188年),一名王考,字文祖,東平壽張(今山東省東平縣西南)人。東漢末年大臣,“八廚”之一,靈帝朝官至冀州刺史,后因謀廢靈帝事敗而自殺。
許攸:(?-204年),東漢末南陽人,字子遠。初為袁紹謀臣。官渡之戰,勸紹迎天子,勿攻曹操,不聽。又性貪,紹不能足,遂奔操,出謀攻紹糧屯,操從之。后以居功不敬,為操所惡,殺之。
周旌:查無考。
靈帝:(156-189),即劉宏。漢章帝玄孫,父劉萇襲封解瀆亭侯。永康元年(167)桓帝死后,被竇太后和竇武迎立為帝。不久竇武被殺,宦官專權。發生第二次黨錮之禍,李膺等一百多人被逮捕下獄處死。大興土木,公開賣官,政治黑暗,中平元年(184)爆發了黃巾大起義。在位二十二年,死后謚靈帝。
合肥侯:東漢皇族,原名失考。
?
金城邊章、韓遂殺刺史郡守以叛,衆十餘萬,天下騷動。徵太祖為典軍校尉。會靈帝崩,太子即位,太后臨朝。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太后不聽。進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后,卓未至而進見殺。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卓遂殺太后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歲中平六年也。
金城:西漢始元六年 (前81) 置,治所在允吾縣 (今青海民和縣南古鄯鎮北古城)。轄境約當今甘肅蘭州市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的河、湟二水流域和大通河下游地區。東漢末轄境西部縮小,僅至今大通河下游以東。
邊章:東漢末金城人。始與同郡韓遂有名于西州。為督軍從事。漢末與遂等欲除諸閹而事未成。靈帝中平元年冬,涼州胡人北宮伯玉等率漢、羌等族起兵,擁章、遂主軍政。尋病卒。
韓遂:(?—215)東漢末金城人,字文約。本西涼豪強。嘗說何進誅諸宦官,進未從。靈帝中平元年北宮伯玉等起事,奉邊章、韓遂為軍主攻殺金城太守,割據一方。邊章卒,推遂為主。獻帝興平元年與馬騰率軍與郭氾、樊稠戰于長平觀,敗績。獻帝建安時其軍力擴展至關中,建安七年曹操方用兵河北,乃表遂為征西將軍以緩其進。建安十六年與馬超合軍戰操于渭南,敗走西涼。未幾為部將所殺。
典軍校尉:官名。東漢靈帝中平五年(188)置,為“西園八校尉”(八校尉是:上軍校尉、中軍校尉、下軍校尉、典軍校尉、助軍校尉、佐軍校尉、左校尉、右校尉)之一。曹操曾任此官,典掌禁軍。
太子:即劉辯。漢靈帝子。公元189年靈帝死后即位,不久何進被殺,董卓入京,同年被廢為弘農王,不久被鴆殺而死。時年僅十五歲(一說十八歲)。
太后:(?—189)靈思皇后何氏,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漢靈帝劉宏第二任皇后,漢少帝劉辯生母,追封舞陽侯何真之女,大將軍何進和車騎將軍何苗之妹。靈帝死后,稱號皇太后,迎立劉辯為帝。董卓進京,被鴆殺而死。
大將軍:官名。戰國、秦、漢皆有,非常設,遇有戰事,臨時委任統兵,事畢即罷。西漢武帝以后,大將軍常冠大司馬之號,秩萬石,領尚書事,執掌朝政,成為中朝官最高領袖,優寵、權力常在外朝首領丞相之上。非將帥之文臣亦得居其職,多由皇帝寵信的貴戚擔任。新莽地皇元年 (20)曾普授諸州牧以為官號。東漢復置一員,秩萬石,不冠大司馬。成為獨立官職,多授予貴戚,常兼錄尚書事,開府置僚屬,與太傅、太尉等共同主持政務。
何進:(?—189)東漢南陽宛人,字遂高。出身屠戶。靈帝時以其妹選入宮為貴人,又為皇后,先后任郎中、潁川太守、侍中等。黃巾起事,遷大將軍,以破壞張角等起事計劃,封慎侯。靈帝卒,立何皇后子劉辯為少帝,與太傅袁隗共輔朝政。誅上軍校尉小黃門蹇碩。又與袁紹謀誅宦官,終因狐疑不決,反為中常侍張讓等所殺。
袁紹:(?-202)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人。出身門閥大族。初為郎,歷任濮陽長、司隸校尉等。漢靈帝卒,與何進謀誅宦官,進被殺,他率軍捕殺宦官二千余人。后以渤海太守起兵討伐董卓,是關東諸軍盟主。代韓馥為冀州牧,大敗幽州公孫瓚,兼有冀、幽、青、并四州之地,成為東漢末年割據勢力中最強的一支。于官渡之戰被曹操擊敗,不久病卒。
董卓:(?-192)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漢桓帝時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靈帝中平初,拜東中郎將,代盧植,擊黃巾軍,軍敗抵罪,后拜并州牧。靈帝卒,何進謀誅宦官,他被召入京,遂憑借所率涼州兵專擅朝政。其間位遷相國,自號尚父,廢少帝,立獻帝,大戮宦官,肆殺公卿,殘害人民,焚燒洛陽,遷都長安,造成兩京地區大規模破壞和人口銳減,史稱“董卓之亂”。初平三年(192)為呂布刺死。
獻帝:(181-234)即劉協。漢靈帝子,中平六年(189)少帝即位,歷封渤海、陳留王。同年被董卓立為皇帝,時年九歲。建安元年(196)被曹操迎都于許。在位期間,朝政先后被董卓、曹操把持,實為傀儡。曹丕代漢稱帝,被廢為山陽公。在位三十一年,死后謚獻帝。
驍騎校尉:官名。東漢初為屯騎校尉改稱,掌北軍宿衛兵,建武十五年(后39)復舊。東漢末復置,董卓曾表曹操任此職,操未就任。
中牟:西漢置,屬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中牟縣東。
陳留:西漢元狩元年(前122)置,治所在陳留縣(今河南開封縣東南陳留鎮)。轄境相當今河南開封市及尉氏縣以東,寧陵縣以西,延津、長垣縣以南,杞縣、睢縣以北地。
己吾:東漢永元十一年(99)置,屬陳留郡。治所在今河南寧陵縣西南三十九里己吾城。
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
后將軍:官名。漢朝為重號將軍之一,與前、左、右將軍并位上卿,位次大將軍及驃騎、車騎、衛將軍。有兵事則典掌禁兵,戍衛京師,或任征伐。設長史、司馬等僚屬。平時無具體職務,一般兼任他官,常加諸吏、散騎、給事中等號,成為中朝官,宿衛皇帝左右,參與朝議。如加領尚書事銜則負責實際政務。不常置。
袁術:(?-199),字公路,東漢汝南汝陽人。袁逢子,袁紹從弟。初舉孝廉,歷為郎中、折沖都尉、虎賁中郎將。董卓之亂時出據南陽,后被袁紹、劉表夾擊而敗。率眾襲占揚州,形成割據局面。興平二年(195)稱帝,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署置公卿百官。屢為曹操、呂布所敗,欲至青州歸附袁譚,病卒于途中。
牧:官名。省稱牧。漢武帝時分全國為十三州部,各置刺史監察諸郡,秩六百石。成帝綏和元年(前8)更名州牧,秩二千石,位次九卿。哀帝建平二年 (前5) 復舊稱。元壽二年 (前1) 又改州牧。東漢復置刺史,逐漸演變為州一級行政長官。靈帝中平五年(188)天下紛亂,劉焉以刺史威輕,建議改制州牧,選重臣以居其位。靈帝從之。州牧掌全州軍政大權,地位高于郡守。至三國、晉、南北朝成為一州長官。與刺史并置時,位高于刺史。三國、晉、十六國時,凡州多置牧,授與位尊者,亦有遙領之制,如三國吳之幽州牧。
韓馥:(?—191)東漢潁川人,字文節。獻帝時為冀州牧。初平元年與袁紹舉兵討董卓。紹密約公孫瓚襲馥。馥懼,乃避位,往依張邈。紹使人詣邈,有所計議,馥以為圖己,自殺。
豫州:西漢武帝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約今淮河以北,南北汝河流域以東的豫東、皖北與江蘇豐、沛兩縣地。東漢治譙縣(今安徽亳州市)。
孔伷:東漢末陳留人,字公緒。任豫州刺史。獻帝初平元年與袁術等起兵討董卓。時人稱其“能清談高論,噓枯吹生”。
兗州:西漢元封五年 (前106) 置,為十三刺史部之一。約當今山東西南部及河南東部地區,北至茌平、萊蕪,東至沂水流域,東南至莒縣、平邑、兗州、魚臺、單縣,南至鹿邑、淮陽、扶溝等市縣,西南至開封、濮陽等地。東漢時治所在昌邑縣 (今山東巨野縣東南)。
劉岱:(?—192)東漢東萊牟平人,字公山。劉寵弟,劉方子。靈帝時為侍中,董卓入洛陽,出為兗州刺史。虛己愛物,為士人所附。獻帝初平三年被青州黃巾軍所殺。
河內:西漢高帝二年 (前205) 改殷國置,治所在懷縣 (今河南武陟縣西南)。轄境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 (包括衛輝市) 以西地區。
太守:官名。戰國時為郡守尊稱。秦統一后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西漢景帝中二年 (前148)更名郡守為太守。新莽改名大尹。東漢復故,秩二千石。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掌管郡之民政、司法、監察、軍事、財賦。得自辟幕僚屬吏。西漢置丞、都尉為佐官,邊郡或增置長史。東漢置丞、長史,內郡不置都尉。屬吏有功曹、五官掾、督郵、主簿及戶、比、時、田、水、倉、金、集、漕、法、兵、尉、賊、辭、決等諸曹掾史。自后歷代沿置,或屬州剌史。三國至南北朝,多加將軍、校尉等名號,兼領軍民。
王匡:東漢泰山人,字公節。輕財好施,以任俠聞。獻帝時為河內太守,與袁紹等起兵討董卓,殺執金吾胡母班等。
勃海:又作渤海郡。西漢高帝五年 (前202)置。以地濱渤海得名。治所在浮陽縣 (今河北滄縣東南四十里舊州鎮)。轄境相當今天津市、河北安次縣以南,文安、阜城以東,山東無棣、樂陵、寧津以北地區。東漢移治南皮縣 (今河北南皮縣東北八里),后轄境漸小。
張邈:(?—195)字孟卓,東平壽張(今山東東平)人。少與曹操、袁紹為友。初拜騎都尉,后遷陳留太守。與操首先起兵討伐董卓,受到信任,操曾以家口相托。興平元年(194)與弟張超及陳宮、許汜等叛操,迎納呂布。次年兵敗,赴袁術處請援,為部下所殺。
橋瑁:東漢梁國睢陽人,字元瑋。橋玄族子。獻帝初,為東郡太守,與袁紹起兵討董卓。后為劉岱所殺。
山陽:西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分梁國置山陽國,立梁孝王子定為山陽王。武帝建元五年(前136)改為山陽郡,治所在昌邑縣(今山東巨野縣南六十里)。轄境相當今山東巨野以南,成武、曹縣以東,單縣以北,魚臺以西及鄒城、兗州等市地。
袁遺:東漢汝南南陽人,字伯業。袁紹從兄。好學。初為長安令。張超稱其有干時之量,薦之于太尉朱俊。其后袁紹任為揚州刺史,為袁術所敗。
濟北:漢高帝元年 (前206) 項羽封田安置,都博陽 (今山東泰安市東南)。轄境相當今山東濟南、德州、泰安、萊蕪等地。五年國除。文帝二年 (前178) 以齊之濟北郡封東牟侯興居為濟北王,都盧(今山東長清縣西南)。三年國除。十六年復以齊悼惠王子安都侯志為濟北王,轄境縮小。后元二年(前162) 國除。東漢永元二年 (90)分泰山郡置濟北國,都盧縣 (今山東長清縣西南)。
相:官名。漢初始置,由朝廷任命。初名相國,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更名丞,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復更名為相,此后終漢之世,一直未改。秩二千石。有功,得增秩為中二千石。國相與郡守不同的,只是多一層與王的關系。王國之相對于諸侯王既有輔導之責,又有諫諍或舉奏之責;必要時并有典兵之權,所以相實際上是掌管王國內的一切事務,并且對諸侯王實行監督。由于其位尊權重,故多以功臣或有能力者任此職。東漢王國相秩二千石,有長史如郡丞。
鮑信:鮑勛父,東漢泰山平陽人,字允誠。靈帝時任騎都尉。靈帝崩,董卓將兵至,信說袁紹襲之,不從,乃引兵還鄉里。旋為濟北相,與紹等共討卓。后為黃巾軍所殺。
奮武將軍:官名。新莽及東漢末曾置。三國兩晉南北朝為雜號將軍中地位較高者。
二月,卓聞兵起,乃徙天子都長安。卓留屯洛陽,遂焚宮室。是時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伷屯潁川,馥在鄴。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太祖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將據成皋。邈遣將衛茲分兵隨太祖。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榮見太祖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
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因為謀曰:"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臯,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邈等不能用。
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溫、丹楊太守周昕與兵四千餘人。還到龍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復收兵得千餘人,進屯河內。
酸棗:秦置,屬東郡。治所在今河南延津縣西南十五里。漢屬陳留郡。
鄴:戰國魏置,秦屬邯鄲郡。治所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西漢為魏郡治。東漢末相繼為冀州、相州治。建安十八年(213)曹操為魏王,定都于此。三國魏都洛陽,鄴仍為五都之一。
山:戰國、秦、漢時代,通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為山東,與當時關東含義相同。一般專指黃河流域,有時也泛指戰國時秦以外的六國領土。
周:指二都
成皋:古縣名。漢置,治今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西。屬河南郡。
衛茲:(?—190)東漢陳留襄邑人,字子許,衛臻父。少有大志,不應三公辟召。曹操初至陳留,茲以為平天下者必此人。操亦異其才,數與論大事。后從操討董卓,戰死滎陽。初,茲與同郡圈文生俱稱有德,郭泰與二人至市購物,茲隨價酬值,文生必減價乃取。泰以為子許少欲、文生多情。品性不一。茲終以烈節稱。
滎陽:秦置,屬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鄭州市西北古滎鎮。西漢屬河南郡。
汴水:又名汴河、汴渠。《漢書·地理志》作卞水,指今河南滎陽市西南索河。《后漢書》始作汴渠,移指滎陽一帶從黃河分出的狼湯渠(即古鴻溝)。《后漢書·明帝紀》:永平十二年(69),“遣將作謁者王吳修汴渠”。注:“汴渠即莨蕩渠也。”即自今河南滎陽市北引黃河水,東經開封,南經通許至淮陽縣東南入潁水,南流入淮水。
徐榮:查無考
孟津:東漢末置,在今河南省孟津縣東、孟州市西南。為雒陽八關之一。
敖倉:秦置,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敖山上。地當黃河與古濟水分流處。漢、魏仍設倉于此。
轘轅:在今河南省偃師市東南轘轅山上。因山路險阻,其坂有十二曲,去而復還,故名。相傳夏禹鑿轘轅、破碣石、辟轘轅道。東漢何進置為洛京八關之一。兩側懸崖峭壁,地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守隘之地。
太谷:在今山西太谷縣西。
丹:南陽郡內,丹水附近
析:古縣名。秦置,因析水得名。治今河南省西峽縣。屬南陽郡。
武關:戰國秦置,在今陜西商南縣西南丹江上。即秦之南關。
三輔:西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分內史為左、右內史,與主爵中尉(中元六年〔前144年〕改主爵都尉)同治長安城中,所轄皆京畿之地,故合稱“三輔”。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左、右內史與主爵都尉為左馮翊、京兆尹、右扶風,轄境相當今陜西省中部地區。以后政區劃分雖有更改,但直至唐代,該地區仍習稱“三輔”。
夏侯惇:(?—220)三國魏沛國譙人,字元讓。少以烈氣聞。東漢末從曹操征伐,為裨將,遷折沖校尉,領東郡太守。與呂布戰于濮陽,被執持,為部將韓浩所救得免。從操征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領陳留、濟陰太守,封高安鄉侯。興水利,身自負土,勸民耕種。轉河南尹,遷伏波將軍,增封邑。魏文帝立,拜大將軍。惇在軍旅,猶迎師受業。性清儉,不治產業。卒謚忠。
揚州:西漢武帝置,為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安徽淮水和江蘇長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黃梅、廣濟,河南固始、商城等縣市地。東漢時治所在歷陽縣(今安徽和縣),末年移治壽春縣(今安徽壽縣)、合肥縣(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國魏、吳各置揚州,魏治在壽春,吳治建業(今南京市)。
陳溫:字元悌,汝南(治今河南平輿)人。東漢末年任揚州刺史,后被袁術所殺。
丹陽:陽,又作揚或楊。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改鄣郡置。治宛陵縣(今安徽宣城市)。轄境相當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省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和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北地區。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孫權移治建業(今江蘇南京市),其后轄境漸小。東漢至南朝陳屬揚州。
周昕:(?—196)東漢末會稽人,字大明。師從陳蕃,博覽群書,兼善風角、占卜災異。辟太尉府,遷丹陽太守。曹操起兵,前后遣兵萬余助之。孫策攻會稽太守王朗,奉遣御之,兵敗,為策所殺。
龍亢:西漢置,屬沛郡。治所在今安徽懷遠縣西北七十五里龍亢鎮。東漢屬沛國。西漢屬沛郡。東漢屬沛國。
铚:秦置,屬泗水郡。在今安徽濉溪縣西南七十里古城鄉。一說在今濉溪縣東南。
建平:西漢置,屬沛郡。治所即今河南夏邑縣西南五十九里馬頭鎮。東漢屬沛國。西晉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