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9】
黃河流經山東省、河南省、山西省、陜西省、內蒙古省、寧夏省、甘肅省、四川省以及青海省,是我國的第二長河,黃河的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則是以平原、丘陵為主,中途路徑黃土高原,以此黃河中的含沙量較高。
山東省濟南市,河南省鄭州市,山西省大同市,陜西省西安市,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甘肅省蘭州市,四川省成都市,青海省西寧市,將以上“9省9市”作為黃河流域的9個中心點。
建議,以“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黃河流域及其支流文明傳承發展”為主題,相應負責人開展“9省9市”的網絡視頻會議,可從氣象部門,國土資源部門,農林畜采漁等部門,半手工作坊生產單位,半自動生產單位,全自動生產單位,建筑施工單位,教育部門,民政部門,文化部門,宣傳部門,網絡安全部門,商務部門,物流管理部門,交通運輸部門,金融服務機構,新聞媒體機構(其中,公檢法警軍醫等不建議參與)中抽調2010-2020 10年間的數據采集與統計報告,匯總成一份核心簡要介紹資料,相互剖析指正,突出“生態環境保護”,“流域文明傳承發展”,“實體與網絡經濟雙經濟發展中網絡在生態環境保護與流域文明傳承發展中的具體作用”三個分支主題,根據“9省9區”的各自地區的突出核心文明,鑲嵌進“黃河流域文明”的大主題中,各地發展回歸到以“一個主題,三個分段,九個支點”的發展思路。
然后,通過互聯網政務系統,加強各地方間的交流互動,特別強調的是人才資源的調配中盡可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競爭有序中循環發展。
進一步建議,“一個主題,三個分段,九個支點”的發展思路中,一定要加入民族文化的特色元素,因為地域的特色再濃烈,也比不過民族文化的浸染。民族文化衍生出的歷史,語言,文化,學術,文藝,飲食,婚俗,時尚,建筑,禮節,物品,教育
等綜合起來,一個一種特色,但是“一個主題,三個分段,九個支點”的發展思路總體不變。
一個長長的“幾”字型長河,幾十個民族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想一想都是美好的畫面。
如果“9省9市”為中心的新媒體從業人員,可以在政府的號召下,有組織,有紀律的開展黃河流域文明的采風創作活動,同時編寫心路歷程,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報告,應該是非常真實的地方日志和政府工作部門采集建言的范本。同時,創作的視頻資料參與比賽,獲得榮譽,職業生涯規劃進一步提升。
再集合9省9市學術和文藝工作單位的努力,進一步更新黃河流域文明的藝術形式和文藝氛圍,更要以文藝的方式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讓大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與地方經濟建設,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來。
以上是關于黃河流域文明的保護發展不太成熟的幾點建議。
不是民族的就是沉重的,破敗的,腐朽的,民族文化,是需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適度進行更新迭代,核心價值觀不變,形式和內容上更加符合年輕一代與大眾流行,更有機會走向世界舞臺,展現在“RCEP”組織的大聯盟里一展風采,豈不是為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