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醫難,而學中醫更難,學中醫難而學中醫脈學更難,相信這是大多數醫生發自內心的感悟。自古以來,中醫四診,“望聞問切”,是中醫的傳統特色,不可忽略,望而知之謂之神,切而知之謂之巧,所謂,熟能生巧,思可通神。眾人皆以神醫而自居,不知巧醫可成,“望聞問”三診雖可見可辯,唯切脈可以直測病機,去偽存真,對疑難病的診斷有撥云開霧之功。
? ? 自古學習脈學的醫者,多數感嘆,脈學之難,明于書而未必明于心,明于心而未必明于手,“心中易了,而指下難明”就連王叔和都這樣說,從《內經》六脈,到《傷寒》十脈,再到《脈經》的二十四種脈,學愈越多而脈越多,講越繁而脈越鎖,到目前為止,人類發現疾病四萬多種,如果一一對應到脈上,應該也有上萬種,每個脈學大家都有自己的心得,如某人發明了濁脈,見于三高病人,某人發現了郁脈等等,經驗越多而脈越多,諸多脈象從經驗而得,讓后學者感覺如老虎吃天無從下口,不知如何學起。
? ? 那么古人發明中醫脈學、針灸等方法,本意是讓更多的人學習、傳承、受益的,看過《靈樞》的老師都知道在《九針十二原第一》創造針法時皇帝這樣說“……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令可傳于后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本人高度認同這一觀點,好的東西就應該易學,易用,易傳承。
? ? 大道至簡,脈法亦然,只是現代學者大多急于求成,心浮氣躁,無法窺探古人本意,前面所說“切而知之謂之巧”就證明脈診沒有那么神奇,古人治病大多先切脈后針灸用藥處方,那么切脈到底起什么作用呢?切脈可以直測病機,把握臟腑氣血陰陽。我所了解的現代脈學著分兩種人,第一種:以全息的概念來解釋脈法,這種脈學家善于診斷,大多有西醫學基礎,或受現代醫學影響較深,他們通過多年的臨床經驗可以測出現代病名,如膽結石,肝囊腫,身體某部有疤等,而大多數不主要以脈法指導治療,療效也不盡滿意。第二種:是古法脈學人,他們可以通過脈象測出臟腑氣血盛衰,陰陽平衡,升降正常與否,而對現代病名則不那么準確,但對治療很有意義。本人屬于后者,至于以脈測病定癥,光憑脈診便滔滔不絕地敘述病人癥狀,不建議初學者使用。當然隨著經驗的積累,脈診可以測出一部分病癥,或多或少,隨著經驗多寡而異,但以脈定癥終究不是大道,容易使初學者誤入歧途,仔細分析,一種脈可以代表幾種病理變化,一種病機可以出現許多不同的癥狀,何以以脈定癥?脈學的根本是測病機,斷陰陽,察血氣,視表里,定虛實。
? ? 熟知脈學的根本,切脈就由難而易 ,人人可學、可會、可用。簡單講解一下,脈學的綱領為:浮、沉、遲、數,根據四個綱領性脈可以變幻出十多種脈,如浮而有力為洪,浮而無力為虛,遲而有力為滑,遲而無力為澀等。人人都可以辨別。根據十多種脈象對號入座,如左寸心與小腸,右寸肺與大腸,病機一目了然,氣血指下可明,對于大多數稍有中醫基礎者都可掌握,對于指導臨床而綽綽有余,根據本人多年的心得總結,脈學不難,只是我們心想的太多容不下簡單的東西,是為脈說。? ? ? ?
? ?
白氏九針療法是國內著名針灸學家白勝利教授,精研《內、難》熟讀《傷寒》,結合《皇帝內經》古九針與師氏新九針創新而來的新針療法。博采歷代醫家精華,融合其多年臨床經驗,形成自己獨特的針灸理論體系,具有安全、高效、無痛三大優點。獨創三大平衡理論:脊柱整體平衡論、局部痛點平衡論、運動力線平衡論;四種同治原則:任督同治、筋骨同治、頸腰同治、脊肢同治;五個治療開關:以脊柱為主的高速開關、以四肢為輔的普通開關;兩種診斷方法:痛點與穴位的觸診、寸口脈法的切診;四種療法:以九針為主的快速療法、以手法為主的無創療法、以艾灸為主的痼病療法、以!用藥為輔的雜病療法。九種工具分別為:①圓頭型針:鍉針、火針、磁圓梅針;②毫針型針:毫針、圓利針、大針;③刃型針:鈹針、鋒針、注射針。白氏九針療法運用在疼痛病及疑難病的治療中,效如桴鼓。不但填補了我國針具改革史上的一項空白,也擴大了針灸治療疾病范圍,為針灸臨床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